第九百四十二章慢慢摸索(2 / 2)

“你说得对。”

陶有道点头表示同意。

“那我们先理清楚思路,申请开一堂公开课吧?”

刘升打开了思路,其他老师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公开课就像讲经,只不过学校里的公开课更注重实践,比如做热气球,理论可能讲不清楚,但能让人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行,我去申请!”

公开课可不是随便就能开的,尤其是上千人的课,总不能拿去传教吧?

所以必须向上级汇报,而他们的上级,就是景泰学校的校长——大明至尊,睿智的开拓者,皇帝陛下。

“唉,长夜漫漫,睡不着觉啊!”

一个人站起来,坐在椅子上,一手托着脸,抱怨道。

“那就别睡了,年纪轻轻的,睡不着就睡不着,我们正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

陶有道没好气地坐在他对面。

“对,你们这个年纪,怎么能睡得着!”

另一个人起身出去,回来时手里拿着一支蜡烛。

“哟,这是要点灯熬夜讨论了?来来来!谁成绩最好,我有很多问题要问!”

刘升兴奋地坐到椅子上,拍了拍桌子,让大家坐好。

对他们来说,熬夜根本不算什么。

自从孩子们开始读书,学的都是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就学习态度而言,在座的老师并不比别人差。

只是第二天上课时,学生们都发现老师们的黑眼圈特别重,头发也没以前那么整齐了。

今天景泰学校的课程,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都在讲一种特别的现象。

教室里响着水壶烧开的声音,老师在一旁给学生们讲解。

因为老师自己不会打铁,就问学生,谁家的家长会这门手艺?

结果每个班都有,而且这些学生的父亲或爷爷,都是在王恭厂干活的工匠。

可当老师问学生能不能让家长帮忙时,得到的回答却是一致的——不行!

王恭厂是大明的兵工厂,炉子里炼的是钢铁,对每个工匠都有严格的规定,他们不会接私活。

就算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没有圣人同意,工匠们也不会答应。

师徒制讲究尊师重道,圣人就像是他们的半个师父,而工匠们又不傻,没圣人允许就帮了你,那就是背叛!

现在日子刚有点好转,你就想让人家背叛恩人?真当别人跟你一样自私?

不过老师们倒是挺豁达。

于是,朱祁钰第一次收到学校老师主动提出的请求,那就是开设手工课。

考虑到自己动手能力差,老师自然不想让学生也像自己一样只会死读书。

朱祁钰早就想开手工课,但这些孩子有农忙假。

所谓的农忙假,就是让他们回家帮忙干活,按季节分春种、夏收、秋收三个阶段。

目前只有京城的景泰学校这么安排,不是硬性规定,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毕竟现在大明还没开始科举考试,对农民来说,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朱祁钰相信这些孩子的动手能力,肯定比那些读书人家或者穷苦人家的孩子强。

不过隔壁大院已经开了手工课。

朱祁钰摸着下巴想了想,就在批文上画了个圈。

“兴安,去王恭厂挑几个师傅,每五天来一个,到景泰学校教学生炼铁。”

把批文交给兴安,朱祁钰说:

“陛下,是炼铁吗?”

兴安双手接过批文,确认了一下。

“对,炼铁。”

朱祁钰当然明白兴安的意思,作为兵仗局掌印,他对钢铁特别重视,哪怕是在学校也不行。

兴安听完,弯腰说道:“臣这就去安排。”

昨天刘升回去,到底干了些什么?

朱祁钰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但多少也能猜出一些。

刘升大概可能是想搞出蒸汽机,但他自己能力不够,只能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慢慢摸索。

这正是朱祁钰希望看到的。

关键在于过程,而不是谁突然拿出个宝贝,大家就立刻学会。

现在的朱祁钰更像是一道保障。

等刘升他们成功了,对学阀的冲击可能会比建几所学校还要大。

他重新把目光投向桌上的奏折,里面全是需要他批复的事务。

事情太多,兵部要调动军队,都督府要任命将领,户部请求皇帝批准王骥部队在途中征用粮草,工部则上奏要求修路,吏部推荐了一些官员人选。

如今司礼监已经形同虚设,所有的决定权都掌握在朱祁钰手中,不管是兴安还是舒良,都没有主动说“陛下日理万机,辛苦操劳”这类话。

以前的皇帝就是这样慢慢把权力让出去,最后才造就了大明第一个大太监。

目前看来,除非内阁故意隐瞒,或者下面的官吏刻意掩盖,否则任何大事都逃不过朱祁钰的眼睛。

关于货币制度,内阁并没有公开消息,主要是怕有人趁机囤积白银。

在内阁大臣看来,大明确实需要一种稳定的货币,来替代那些私自铸造的铜钱和几乎不值钱的宝钞。

但他们也明白,大明的银矿不多,担心以后银子太贵、物价太低,影响商业发展,所以这种大事还得由皇帝来定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