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后宫高参(1 / 2)

朗月照乾坤 情系天下 1544 字 3个月前

若依照旧历,后宫中除皇后以下,还应设有一品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二品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三品婕妤;四品美人,五品才人等等。

大宋立国之初,太祖的嫔妃数量本就不多,加上他本人注重政务,故而后宫的规模不大,建制也尚未完善。

到了太宗时期,后宫的规模比前朝不知要扩充了多少倍,就连名目繁杂的后宫设置也都逐一完善。

真宗继位以来,整个后宫却是另一番景象:元妃潘氏追封为皇后,谥号庄怀。潘妃已故,皇宫中郭皇后以下的一品、二品甚至三品的职位全部空缺。不止如此,真宗还对辅臣说:“宫中嫔御颇多,幽闭可悯,择事岁深者放出之。”

圣旨即下:凡太宗朝年纪较大的妃嫔与宫女均可外放出宫。不久,民间流传的朝廷要遴选大量良家女子以充后宫的流言不攻自破。

“多亏了你这个高参,要不然还不知道闹成什么样儿呢!”真宗散了朝,照例摆驾月华殿。刘娥尚未施礼完毕,真宗就兴冲冲地对她说了这句没头没脑的话,待刘娥弄明白事情原委,也不由得会心笑了,原来外放宫女正是刘娥的主意。

一般来讲,每个朝代立朝之初皇帝会首先从文武百官的女儿中挑选才貌俱佳之人来充实后宫,唐代时随着***面与人民生活逐步走向正轨,已经有了普选天下适龄秀女充实后宫的先例。故而每当有新皇帝登基,民间就有慌忙出嫁女儿的习惯。真宗登基之初,京师一带就有百姓为了避免女儿被选入宫而匆匆嫁女的情形。尽管地方官数次出面辟谣,民间“慌不择婿”的事情却屡禁不止,老百姓人心惶惶,甚至已然引起社会动荡。真宗外放宫人的做法无疑是最好的辟谣方式。地方官上奏:民间这种“拉郎配”的荒唐闹剧已不复存在,奏本呈上来,真宗心情大为愉悦。

刘娥走上前为真宗换下朝服,却不想袖口中竟抖落出几本奏章;刘娥一边整理奏章,一边笑着说:“历朝皇宫选秀,百姓们惶恐嫁女,多半是因为皇帝年老荒淫;而咱们的皇帝正值盛年,又这么英明睿智,那些秀女入宫有什么不好的,我真为天下秀女惋惜呢。”

真宗笑道:“有什么可惋惜的,如今方兴未艾,朕的朝政国事都忙不过来,哪有闲工夫再操心什么选秀充宫之事!”

刘娥笑道:“官家勤勉从政,实是万民之福,可眼下这后宫也太清俭了些,嫔御不盈十数也罢了,独独一个光杆皇后,实属罕见!”

刘娥说的是实情,真宗敛了笑容,不由得暗叹了一声:他本想借着追封潘妃之时,连带刘娥一并诏封为妃,哪知道当他的拟诏传到政事堂时,宰相李沆竟当着使者的面亲手烧掉了他的诏书,并对使者说:“回去告诉官家,你只说李沆认为此事不行!”不止如此,他还对别人说:皇上正值壮年,血气方刚,应当了解四方的艰难及管理国家的不易,不然的话,就会误入声色犬马或大兴士木、求神拜佛的歧途。因此,每每真宗下朝时,他就上报一些各地水灾、饥荒、盗匪之类的奏章上来。

李沆年轻时喜欢学习,气量很大,其父李炳曾对别人说:"这个孩子他日一定会官至公辅。"

果然,太平兴国五年,李沆高中甲科进士,任将作监丞、潭州通判,召直史馆。

端拱元年,李沆升任职方员外郎,旋即任翰林学士。

淳化二年,李沆任同判吏部流内铨,他在任上"澄汰流品,旌别淑慝,清通简要,时誉归之"。李沆的才华、风度为太宗所欣赏,他曾侍奉太宗参与曲宴,太宗目送他说:"李沆风度端庄稳正,确实是显贵的人。"

至道元年八月,寿王赵恒被立为太子,李沆升任礼部侍郎,与李至同兼太子宾客,太宗诏赵恒以师傅之礼对待李沆。

李沆是“潜邸旧臣”,真宗即位,又逢吕端年老体衰而请辞,随即担任宰相一职。

李沆为人光明磊落,不喜旁人的阿谀附和,也不喜向皇帝进密奏之言,敢于不避权贵、不徇私情。在群臣中又有着很高威望,他带头拒绝册封刘娥,真宗虽然心有不甘,也不得不收回成命。

刘娥暗察真宗脸色,便立刻聪明地打住了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