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从福建平潭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纳米科学家侯建国(2 / 2)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178 字 11天前

1995年-1995年,侯建国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教师。

1995年-1997年,侯建国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副主任。

1995年,侯建国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7年-1999年,侯建国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结构成分分析中心主任。

1999年-2000年,侯建国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主任。

2000年-2005年,侯建国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2003年11月,侯建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年以后,侯建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校长。

2018年以后,侯建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侯建国的从业之路,对他成为院士有着重要影响。

在担任不同岗位的过程中,他始终坚守教学科研一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领导才能。

从基础物理中心教师到副主任,再到多个中心主任以及副校长等职务,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管理经验。

领导岗位的锻炼使他具备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统筹协调能力。

他能够整合资源,为科研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推动学科发展和团队建设。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既是对他前期科研成果的认可,也为他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激励着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勇攀高峰。

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和校长期间,他致力于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这种环境也促使他自身不断进步,保持对科研的高度热情和专注。

而后来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让他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促使他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追求卓越,这些经历共同铸就了他成为院士的坚实基础。

院士科研之路

侯建国院士是我国着名的化学家,主要从事纳米材料与结构、单分子物理与化学、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

在纳米结构和单分子高分辨表征与控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2013年,侯建国率领的研究团队,首次展示了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拉曼成像技术,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空间分辨率提高到埃尺度级别。

2019年,侯建国又将空间分辨率进一步推向新的极限,提高到了1.5埃的单个化学键识别水平,在实空间获得了分子各种本征振动模式完整的空间成像图案,并发现和观察到了分子对称和反对称振动模式中显着不同的干涉效应。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视化构建分子结构的扫描拉曼埃分辨显微术。

侯建国还发展了多种扫描探针显微成像联用技术,在单化学键精度上实现了单分子多重特异性的综合表征,结合电、力、光等不同相互作用,实现了对电子态、化学键结构和振动态、化学反应等多维度内禀参量的精密测量。

侯建国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亚分子分辨的单分子光致荧光成像,将成像空间分辨率大幅提升,推进至亚纳米分辨水平,为在原子尺度上展现物质结构、揭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本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侯建国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发光技术,对单个分子内电子 - 振动态发光进行了亚纳米分辨的成像表征,首次从实空间直接观察到了分子振动对电子态及其跃迁的影响,揭示了电子 - 振动耦合如何影响电子跃迁和分子光谱的微观机制。

侯建国通过将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单分子操纵能力、绝缘氯化钠薄层的脱耦合作用以及纳腔等离激元的局域增强效应结合起来,构筑了包含多个酞青染料分子的有序分子链结构,并研究了通过局域隧穿电子激发的这些分子链体系的发光特性及其随链长的演化,发现了分子链体系中的单光子超辐射现象,为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多体相互作用提供了新途径。

总体而言,侯建国院士的研究成果在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对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研之路解码

侯建国院士的研究成果,对其成为院士有着重大影响。

在单分子科学领域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突破,使他在微观世界的研究中占据前沿地位,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

侯建国在单分子精密测量以及光致荧光成像等成果,为相关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视角,拓展了人们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认识。

侯建国在多体相互作用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推动了多学科交叉融合。

这些成果不仅在学术上具有极高价值,也体现了他在科学探索中的执着与智慧。

其研究成果的广泛影响力和创新性,为他赢得了科学界的高度认可,成为他当选院士的坚实基础,证明了他在科研道路上的杰出贡献和领导地位,为后来的科研工作者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更多人在科学领域勇攀高峰。

后记

平潭县的艰苦环境与海洋文化赋予侯建国坚韧品质、探索精神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求学之路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系统学习奠定专业基础,海外经历拓宽国际视野。

从业之路中,从教师到领导岗位,积累教学与管理经验,为科研创造条件。

科研之路成就显着,在单分子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出生地的影响塑造性格与兴趣,求学丰富知识与视野,从业提升能力与统筹力,科研展现创新与实力。

这些共同作用,使他在科学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成为院士,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卓越贡献,也为后人树立榜样,激励更多人在艰苦中磨砺、在学习中成长、在工作中奋进、在科研中创新,为实现科技强国梦而努力拼搏。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