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从安徽宿松县走出来的科学院院士、着名纳米科学家李亚栋(1 / 2)

院士之路 钩藤草 3075 字 11天前

院士出生地

李亚栋院士,1964年11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

宿松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市西南角,处在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为皖西南门户。

宿松东连望江县,南与江西省湖口县、彭泽县隔长江相望,西和湖北省黄梅县、蕲春县接壤,北连太湖县。

宿松历史悠久,古称松兹侯国,距今约2200年历史。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184年),设松兹侯国,隶属庐江郡,始有行政建制。

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建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称松滋县(王莽时一度改松滋为诵善)。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称宿松县,一直沿用至今。

宿松县文化底蕴深厚,它是中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

黄梅戏以其优美的唱腔、清新的表演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在宿松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宿松名人荟萃,历史人物有徐厉、陈武、朱书、黎元洪、徐文藻等。

其中黎元洪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政治人物,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出生地解码

李亚栋院士出生地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对他成为院士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宿松县作为他的出生地,为他提供了早期的教育基础。

尽管当时的县城教育资源可能无法与大城市相比,但也为他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培养了他对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例如,他在学生时代就展现出对化学的学习能力和自信,这与早期的教育启蒙是分不开的。

当地重视教育的氛围,对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使他从小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不断追求知识、提升自己的动力。

宿松人勤劳、坚韧,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李亚栋院士可能受到这种地域文化的熏陶,培养出坚韧不拔、不怕困难的品质。

在他的科研道路上,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这种品质使他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最终取得杰出的成就。

宿松县的文化传统中蕴含着低调务实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可能影响了李亚栋院士。

在科研工作中,他始终脚踏实地,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探索创新,而不是追求虚名和功利。

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促使他关心家乡的发展。

他多次回到家乡进行考察、交流,并积极为家乡的教育和科研事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例如在安徽师范大学建立院士工作室,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为家乡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出生地的经历让他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他的科研成果不仅在学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比如他研发的单原子催化剂技术,有望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等领域,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从家乡走出后,他与家乡的师友、同学等保持着联系,这些人脉关系为他提供了信息交流、合作的机会。

在科研工作中,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家乡的人脉关系为他的科研事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最后,安庆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这种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他的思维更加开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他的科研创新提供了灵感和启示。

院士求学之路

1981年,李亚栋毕业于安徽省宿松中学。

1986年,李亚栋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

1991年7月,李亚栋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

1998年6月,李亚栋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李亚栋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兴趣培养的关键阶段。

李亚栋毕业于安徽省宿松中学,在中学的学习过程中,可能接触到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兴趣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为他日后选择化学专业并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学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

宿松中学有着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有助于李亚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等。

这些习惯和能力在他后续的学习和科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6年,李亚栋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

在安徽师范大学的本科学习期间,他接受了系统的化学专业知识教育,对化学学科的各个领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他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安徽师范大学的化学系拥有一定的科研氛围和教学资源,在本科学习过程中,李亚栋可能参与了一些基础的科研项目或者实验课程,这使得他初步接触到了科研工作,培养了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亚栋在博士期间的导师是着名无机化学家钱逸泰院士。

师从名师为他提供了优质的学术资源和指导,钱逸泰院士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对李亚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在无机化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李亚栋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

他以《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的毕业论文,入选 2001 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表明他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使他的学术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他日后成为院士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和经验。

从中学到本科、再到硕士和博士阶段,李亚栋的学习经历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

每个阶段的学习都为他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支持,使他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随着学习阶段的不断提升,李亚栋接触到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平台也越来越优质。

他有机会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同行专家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这使得他的学术视野不断拓宽,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他的科研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院士从业之路

1986年,李亚栋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两年。

1991年以后,李亚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1998年以后,李亚栋在清华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李亚栋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李亚栋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会士。

2022年6月,李亚栋开始担任安徽师范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