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从浙江德清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物理化学家杨学明(1 / 2)

院士之路 钩藤草 3002 字 13天前

院士出生地

杨学明院士,1962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德清县下舍镇群益村。

德清县现为浙江省湖州市所辖的一个县,它位于浙江省北部,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麓。

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德清县成为连接周边重要城市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交流的重要节点。

德清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县境周初隶吴,春秋属越,越灭属楚。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设置会稽郡,改菰城为乌程县,德清在乌程县南部。

三国时期,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析乌程、余杭,设立永安县,是武康建县的开端。

唐天授二年(691年),析武康东境17乡立德清县,初名武源,景云二年(711年)改名临溪,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名德清。

此后,德清县辖区虽有变化,但县名一直沿用。

在历史的长河中,德清县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明清时期为防倭寇侵犯县城砌石筑城墙等。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塑造了德清县的历史风貌,也为当地的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德清县孕育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如唐代着名诗人孟郊。

孟郊的诗歌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着称。

他的《游子吟》更是家喻户晓,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感恩之情,也使德清的游子文化深入人心。

此外,还有南朝文学家沈约等,他们为德清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德清形成了防风文化、游子文化等独特地域文化。

防风文化源于古防风氏国的传说,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游子文化则体现了德清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远方的向往,这种文化情感在德清的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深刻的体现。

出生地解码

杨学明院士的出生地浙江省德清县,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德清县的教育环境为杨学明提供了最初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他在当地学校学习期间,逐渐展现出优秀的学习能力和勤奋刻苦的精神,为日后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初中时,杨学明的理科成绩就非常出色,这种早期的学业优势不断积累,让他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

在德清读书时,杨学明受化学老师的启蒙,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尽管高考时化学成绩不理想,但这份兴趣始终存在于他心中,这也为他之后选择进入化学领域深造埋下了种子。

德清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朴实的民风,这种环境氛围培养了杨学明勤奋、坚韧的性格品质。

在他的求学和科研道路上,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这种品质成为他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例如,为了自学量子力学这门难度极大的课程,他狠下功夫、刻苦钻研,经常向老师请教,最终以高分通过免修考试。

成长于德清的经历,让杨学明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相对较为质朴的环境中成长,使他更善于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对于科学研究至关重要。

在后来的科研生涯中,杨学明能够独立思考寻找重要科学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德清历史悠久,文化名人辈出,这种文化氛围对杨学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以家乡的前辈为榜样,不断追求卓越,渴望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就,为家乡争光。

这种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励着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高峰。

浙江地区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这使得杨学明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观念,拓宽了他的视野。

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杨学明能够积极与国内外的同行交流合作,吸收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院士求学之路

1982年7月,杨学明从浙江师范学院(现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6年1月,杨学明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毕业,师从张存浩教授、朱清时教授,获得硕士学位。

1991年8月,杨学明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CSB)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杨学明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浙江师范学院物理系的学习,让杨学明系统地掌握了物理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为日后从事物理化学交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基础。

物理作为化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其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学期间,杨学明为了提前学习考研必考的《量子力学》课程,他自学并以高分通过免修考试。

这种自学能力的培养,使杨学明在后续的学习和研究中能够独立探索新知识,快速掌握复杂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为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取提供了强大的学习能力保障。

尽管本科学习的是物理专业,但杨学明始终怀揣着对化学的热爱。

这种对化学的执着追求,使他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即回到化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为他后续的专业选择和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硕士研究生阶段,杨学明师从张存浩教授、朱清时教授这两位物理化学领域的着名科学家,让他得以站在学术前沿,接触到该领域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

两位导师的指导和启发,帮助杨学明快速进入分子反应动力学这一当时新兴的研究领域,为他的科研生涯开启了重要的大门。

本科的物理学习背景与硕士阶段的化学研究相结合,使他具备了独特的学科交叉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使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为他在物理化学交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杨学明在美国攻读博士的学习经历,使他接触到了国际先进的科研理念、技术和方法,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

杨学明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学者交流和合作,让他了解到了学科的国际发展动态和前沿研究方向,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借鉴。

国外的博士培养体系注重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培养,这使得杨学明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他在科研领域的深入探索和创新至关重要,使他能够独立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院士从业之路

1991年—1995年,杨学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5年—2001年,杨学明担任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终身职研究员。

2001年—2015年,杨学明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年,杨学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1年12月,杨学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2017年,杨学明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