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鉴赏(2025.2.17)(1 / 2)

不说了,有时间的话自然拜读。为什么呢?因为再过一阵子就又要评诺贝尔文学奖了,一堆起来,真的就看不完。(本来也看不完)

写东西呢,我觉着还是要留有余地,不能为了要说什么就非要找个地方把要说的塞进去。留点料呗,再自然一点就好。

不要尝试着造神,人性是有弱点的,写点弱势很好。

越好用的人就越被用嘛!于是,知道点什么。

世界是不可完全观测,不可完全控制,不可完全预知的。但也并非不可见,不可控,不可知。其中有方法,有尺度,有时间约束,是严格渐进而绝不可能触碰或跨越的。

与人争论的时候老被噎住,觉得还是自己学得不够透彻,如果不深刻了解,怎么能说自己喜欢呢?如果不深刻了解,与人争辩时,怎么能呵斥住别人的误解呢?

读书时,一定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无论是什么书,都会有一小部分难解,晦涩,甚至是错误,这没有什么关系。与其机械教条地强调是不是出自本人之手,不如大局上深刻理解作者的文风寓意。不需要搞个人崇拜,辩证地吸收知识。遇到一些美文的话,也可以不做过多解读,囫囵吞枣也可,将其背诵,收为己用。

有实体和不占据空间的,是思想。有乎?无乎?虽欲言,不可言。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万事万物的差异是普遍的,并且是相对的,于是没有绝对标准来评判万事万物。现在的话来说,观点与事实之间存在差距,这种差距是主观感性的,因人而异的,了解了这些的庄子,不逍遥才怪。

事情多而简单的时候,固然,随遇而安,碰巧解决,赶上了就赶上了,赶不上可以等一等,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确认这个目标不好达成,那就必须制定计划再行动。

事物相反,却因相反而存在,对立是存在的依靠。矛盾相反而不可相无。

但所谓的相对性,啊,让人变得豁达的同时,也让人变得混乱。矛盾无处不在哦。于是为了调和这混乱的内心,“道”诞生了,它凌驾于矛盾混乱之上,给人以安慰。道呢?借着这个“道”这个存在,却完全不依赖于这个字。

实也,虚也。

从能量的角度看事物,就总是能看出蛛丝马迹。

封建迷信是古时联系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方法。庄子看多了也伤,其实也不是,是不能迷。任何书都不能迷着看,都要超脱着去。

君子和而不同,言语冲突是常有的,该如何做呢?第一就是要有扎实的业务水平,第二就是有高雅的精神追求,有情商,有人格魅力,有能容人的气度。

大者,小也。

庄子曰,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不能绝对认知是事实,而绝对地痴迷下去,也的确有害。知识呢,我认为也确实会给人带来不可逆转的改变。至于会不会殆,事在人为,利处与害处的确是并存的,危机是并存的。

殆,书上的翻译一般是有害,这里更觉着这个字更偏向于“有困难,因困难而导致人迷乱”的意思。而由迷乱导致失意,落寞,抑郁,确实有害。所谓走火入魔。唔!

何也?庄子大宗师有一句话,就不说了,可能我并不能很好理解这句话。不过还是说一说我的理解。因为人不可能不犯错,于是要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有些错误出于无心,有些错误根本不算什么错误,有部分全力改之,有部分随他而去,勇敢承担自己所做之事产生的后果,绝不后悔。世界很大,人有疑惑,从师,从书,从学,不贬损自己。如此形成一套自己行事的规矩,近火而不觉着过分炎热,近冰而不显着过分寒冷,临高山之崩而不过于恐惧,动用脑筋,沉着冷静。最后添一句吧,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人不能总是崩溃,因为崩溃势必有损,从崩溃中恢复的这个过程,还是有损。恢复就要消遣,消遣,某些气氛就破坏了,这是放纵啊!所以尽量在崩溃之前就缓一缓,跑跑停停,不如匀速快走。能跑得最远的,一定是热爱跑步的。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不热爱,那趁早换一个,走不远的。带着矛盾固然能走,可是矛盾是会积累的,如果不能释放天性,总有一刻,自己会溃败下来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