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匈奴第一人,打的匈奴落花流水,闻风丧胆的大将军,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卫青#汉武帝#汉朝历史】
【他奴仆出身,却一路青云直上,成为大汉远征匈奴第一人,曾七战七捷,收复河套地区,揭开汉朝对匈奴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
【更是留下了“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的千古佳话,与战神霍去病一起为大汉开拓了千里疆土,使得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同时,他虽然位极人臣,却能不立私威,终始校尉为其抬轿,羽林为其垂首,天子更是降阶出迎。】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走进历史,一起看看长平侯卫青的传奇一生。】
——“卫青大将军啊!!!”
汉初。
汉朝开国创业天团们看到这,不禁一阵失落。
他们还以为,说完萧何会说他们,结果直接跳到汉武帝那了。
原本跳到汉武帝那,他们也还抱有一丝期待,毕竟人家是千古一帝,先说他也没什么毛病,说完他再跳回来就行。
可看现在这架势,估计是不会往回跳了,他们没猜错的话,下一个人说的应该就是霍去病那毛头小子了。
唉。
创业天团们齐齐在心里叹了口气。
他们就这么没牌面吗?
……
【从公元前154年出生,至公元前106年病逝,大司马卫青终年49岁,卫青的一生可以收拾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只知道他是大汉王朝的大司马,最高级别的军事指挥官。】
——“不对吧,最高级别应该是汉武帝吧。”
——“实际上你说的是对的,但名义上看大司马这个官职就是最高军事长官。”
【但却不知,他曾身为人奴之子,受尽人间屈辱,卫青用自己的行动,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要想弄明白卫青的成名之路,故事还得从头一点点说起。】
【卫青其实是个私生子,他的母亲卫媪在平阳侯府中做仆人的时候,曾与一个叫做郑季的人私通,因而生下了卫青,所以说卫青和日后的大汉皇后卫子夫,其实是同母异父的姐弟。】
【几年之后,因为生活所迫,卫青被母亲送到了他的亲生父亲,郑季的家里,可父亲却整日让年幼的卫青去野外放羊。】
【郑家的其他孩子,也因为卫青出身卑微,从来没有把他当做兄弟看待,本以为能在父亲的庇护之下过上好日子,可没想到郑家人都把他当奴仆和畜生一样对待。】
汉朝。
霍去病怒火“噌”的一生升了起来。
这些事他一点也不知道,舅舅自己不会说这些事,其他人也没有哪个不长眼的会和他说这些事,所以到现在他也只知道舅舅曾经是马奴,没想到他竟然还有这样的经历。
该死的郑家人!
霍去病心中暗暗决定,一会看完视频,就去打听这个郑家到底还存不存在,若是还有人活着,那必然要让他们感受感受舅舅曾经受过的屈辱。
【到了十多岁的时候,不愿意再忍受郑家人奴役的卫青,回到了母亲的身边,做起了平阳公主家的马夫。】
【幼年的悲惨经历,使得卫青对生活的期望仅仅是只求免遭鞭笞,但命运弄人,谁也没想到这个身为仆从的马夫,日后竟然娶了自己的主人。】
——“嘶~这不是小说爽文剧情吗。”
——“听起来,竟然有点刺激怎么回事?”
【这也使得卫青和汉武帝的关系,变得十分的有意思,汉武帝娶了卫青的姐姐,卫青又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双方互为对方的小舅子,这就十分有意思了。】
【公元前139年,卫青的三姐卫子夫,被来到平阳公主家中做客的汉武帝一眼看中,得以进入宫中。】
【一年后,卫子夫怀上了汉武帝的第一个孩子,这就引起了正宫皇后陈阿娇的妒忌,于是机派人捉拿了卫青。】
【想要以卫青的人身安全威胁卫子夫,幸亏卫青的同僚,公孙敖及时赶到,才使得卫青免遭杀害,汉武帝得知此事后,大为愤怒,立即将卫子夫封为了夫人。】
【十七岁的卫青也因祸得福,被封为了侍中,别看侍中只是一个听后皇帝指派的散职,但却可以出入禁宫,常年伴随汉武帝左右。】
【汉武帝爱屋及乌,曾在数日间连续多次赏赐卫青,多达千金,卫青自然也没有辜负汉武帝的信任,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在他二十六岁的年纪,就做到了太中大夫一职,作为汉武帝的情形,参与朝政。】
【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兵峰直指上谷,汉武帝也没有惯着匈奴的毛病,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公孙敖出代郡,公孙贺出云中,李广出雁门。】
——“从这也能看出刘彻的雄才大略,让一个曾经的马奴上战场,带兵打仗,这寻常皇帝根本想都不敢想,他不但想了,还大胆启用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一点确实没啥说的,在识人用人方面,老年以前的刘彻确实很顶。”
——“不只是老年以前,除了某一段时间,哪怕是将死之际,他识人用人也没啥毛病,看看他那几个托孤大臣,哪个不都是一顶一的好手。”
【四人各带一万骑兵,兵分四路对匈奴发起了大反攻,结果刚一对线公孙敖瞬间被打崩,李广更是被匈奴活捉,公孙贺连打都没敢打就无功而返。】
——“啊?李广这么拉吗?那老说什么‘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干屁啊,这封不了侯不是自己的原因嘛。”
——“迷路侯李广,守城无敌,但出击匈奴必然迷路,最后人家汉武帝都看不下去了,最后一次对匈奴大作战的时候,把他塞到卫青,霍去病的队伍里了,想让他混混功劳,封个侯,可惜还是没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