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因素是交通问题,那些沿海沿河交通便利的殖民地,基本都在上一次封国事件中被贵族占据,所以这个问题也得到解决。
虽然说还有一些殖民地,依旧处于沿河地带可以被逆流而上,但这类殖民地数量已经不占据优势地位。
一旦真的和南土爆发战争,无非就是将这类殖民地放弃便可,殖民者整体退入交通更不便利的内陆深处。
第三个因素是北地日用品渠道被南土把持,然而在北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手工业水平比起过去也得到了稳定的提高。
尽管说盖亚教廷为了遏制北地手工业的发展,早在十余年前就颁布了《北地作坊禁令》,试图通过行政手段禁止当地手工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第一次北地封国”事件发生后,殖民者基本都迁往更深处的内陆,作坊禁令的执行力度也随之打了折扣。
再加上那些日用品本身技术含量也不高,无非是衣服、陶器等器物,如果不追求高精尖的话也困难不到哪里去,过去纯粹是被剪刀差剥削的太狠。
另外随着殖民者的基数越来越多,中间开始出现一些工匠家庭出身的人,他们是没有继承权的非长子,但从小耳熏目染之下起码比完全没经验的外壬有了解。
因此综合以上这些原因,北地殖民地利用天高皇帝远的优势,发展出了一定的手工业能力,如果开战的话不至于完全被卡住脖子。
最后一个因素就是殖民者领导层的年龄,这点在此前也得到了弥补,“第一次北地封国”事件结束没多久后,殖民地就普遍开始了领导层换届。
因此当“第二次北地封国”口风被透露出来时,新一代殖民地领导层基本都是正当年,处于最有冲劲最不愿意妥协的时候。
而且殖民地第一代领袖,都是在南土出生并成长,对于盖亚教廷有一种天然的畏惧和服从,这也降低了他们明面上正式反对盖亚教廷的可能。
可殖民地第二代领袖最多是在南土出生,却基本在北地成长并工作,他们对盖亚教廷就没有那种畏惧和天然的服从。
可以说除了那几个沿河的殖民地以外,即便是被选中作为分销商的殖民地,都选择团结一致抵抗这次事件,所谓“此乱命也概不奉诏”。
毕竟以前就已经搞过一次“北地封国”了,现在还特么来第二次,谁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来第三次?这种情况下继续给教廷当狗还有什么意义吗?
虽然呢教廷这边现在是说,“第二次北地封国”就会是最后一次,可教廷的信誉对他们而言基本等于0,就没人相信教廷的承诺。
为了避免一直被教廷薅羊毛下去,就必须向他们展示出殖民者的力量,殖民者们以极快的速度会面,并集体达成了这个意见。
至于沿河地带少数不愿意加入叛乱的殖民地,除非离封国太近不好动手,否则叛军会在讨逆军到来之前,攘外必先安内的把他们给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