窫窳,头生朝天双尖角,脸部似蜥蜴又似鳄鱼,后肢行走,身覆浓密毛发,尾巴末端是长有密刺的圆形巨锤,一种造福万家,备受人类“好评”的A级异兽。
这类生物有非常神奇的同族沟通能力,哪怕相距千里也能瞬间通过尖角传输信息。后经研究,他们的外表骨骼会分泌出一种“带记号”的粒子附着其上,可以定向定象传输(方向和对象),这些粒子被称为加特因子,取自发现者的名字。
打个比方,就是我在一滴水里加了一段语音,然后在水的外壁写上了收信人的名字,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收信人身上突然装上了“收件箱”,也就是另一滴水,接着我这边的语音被瞬间传送了过去。
这类粒子不会消亡,即便本体窫窳死后也依然会附着在骨头上,若骨头腐朽化灰它们也会随之变成看不见的粒子随风飘散,但在还是在的,所以说它们“不死”。
有这种好东西人类自然不会放过,对于用于机甲上接受信息的载体没有比这更好的材料了。
过去机甲一些部位损坏后,特别是脱离本体就意味着失去了作用,因为无法再通过神经控制去使用,而且由于协同性,机甲受到的伤害会部分会递给驾驶员,对其身体和精神同样造成伤害。
人工智能操控的机甲虽不靠神经元连接控制,也没有痛觉,但脱离其身的部分同样无法控制,不过有了窫窳的粒子后就不一样了。经过多年努力,人类终于通过各种实验和手段将自己想要的东西植入到了粒子内,如此一来即便脱离主体机甲,人工智能依然可以操控。
智能机甲这么多年更新换代了无数次,眼前的三台却是最顶尖,不单单是因为材料和装备,也是因为操控的人工智能够优秀。
数百年前第一批AI面世时,社会上关于它们的讨论就从未断过,在生活更加方便的同时,无数人担心这些被赋予智能的系统会不会有日产生自己的独立思想,反制人类,毁灭人类。
而自从有了加工后的加特因子,科学家们终于可以斩钉截铁地回答了,不会!
“若连自己创造的东西都控制不了那又何必创造”,这是首位智能机甲设计师斯洛得·弗尔说的话。
当年机甲战士被淘汰,智能机甲被提出时同样引起了社会面强烈反对,认为过于不可控,谁也不知道有朝一日机甲上的粒子炮会不会对准他们。相比起人,这类人工智能明显更能与异种“友好相处”,即便不行也可以离开蓝星去往别的星球生活,毕竟它们不需要吃喝拉撒,也不会被“规则束缚”,不必一辈子被“关”在蓝星里。
要不然为什么说窫窳造福万家呢,每个人工智能被创造时都会被加入“掺了东西”的加特因子,无法剥除,且记录在了R射线里,可随时探测。人类方掌控的水滴可以监控它们的思想行为,“生死”完全被掌握,试问它们能翻出什么风浪。
人类有时就是如此残忍,我创造了你,你可以强大,但不能越过我去。
后来因加特因子的神奇能力,窫窳成了“保护动物”,人类疯狂的捕捉猎杀使它们大多死后连全尸都保不住,如今被“保护”在了特定区域内,加上生育率低,繁殖时间长,数量依然稀少。
粒子可以被运用的地方很多,可在资源限制的情况下,它只能被用在官方限定的重要对象上,大多与战斗有关。
前面有说到人控机甲被剔除了主流,但事实上联盟军队里依然有特属机甲战士的队伍,战场上主要用于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