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大理来人(2 / 2)

说来倒也是奇葩,大宋建国这一百多年中,大理向大宋遣使请贡求封多次,全被大宋拒绝,大理贡使多不领于鸿胪。

但大理却仿佛百折不挠般,不管大宋拒不拒绝,总之每隔些年,必然请封一次。

按照大理的说法,是感激当年宋太祖的宋挥玉斧之恩。

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在灭亡后蜀之后,大将王全斌上奏,想要借这个机会一鼓作气,长驱直入,攻灭大理。

但赵匡胤却拿起手边的玉斧,在地图上沿着阳山江,就是大渡河,画了一条线,令宋军攻势到此为止,并说此外非吾所有也。

其实这事儿当年赵匡胤未必是心口一致,毕竟当时江南的吴越、南唐还没有降服,北方契丹又虎视眈眈,新建国的大宋还要对着不少强敌,而大理偏居一隅,且山高水远,易守难攻,故而就此收兵,以为上策。

而大理其实除了表面的感激之外,也是想给自家找个靠山,毕竟大理内部派系林立,斗争激烈,地方部落势力强大,经常不服朝廷管束,而朝廷中一些势力强大的世家也时常作乱,所以不管谁当政,为了正统地位,都想找个强援,至于别的则还有商贸文化等种种考虑,故而大理一直想要与大宋交好,这才不停地示好向大宋讨要封号。

但大宋一直对大理冷淡,哪怕大理愿意称臣受封,可是却吃力不讨好,至少到政和初年,大宋前后总共十一次拒绝了大理国称臣乞封的请求,拿出了一套又一套的说辞,把大理国使者给搪塞了回去。

大宋这一幅冷脸,其实就是对唐朝的桂林之乱心有余悸,奉行所谓守内虚外的邦交政策,宋太宗又说内既理则外自安,对于大多数域外藩邦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对大宋来说,和大理的关系只要阳山江一线稳固不打仗就好,什么赏赐、册封、双方深入往来,都边儿去。

最后也只有道君皇帝,好大喜功,答应了大理的请封,还搞了一场丰亨豫大的册封仪式。

道君皇帝正式下旨册封大理段和誉为紫金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

这是大理国近两百年来唯一受到的大宋正式册封,唯一被大宋确认为藩属国。

而道君皇帝为了宣扬这四邦臣服的大事,在隔年的科举考试上,居然出了“代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谢赐历日”这种题目。

赵柽想到此处,已明悟来龙去脉,但还是有些不解,这种事情有礼部或者枢密院就足够了,毕竟枢密院对这种近国藩邦也有外交之权,为何要拉上他一起呢?

似是看出了赵柽的疑问,道君皇帝道:“大理派出了一位皇子前来请封,本来朕想着此事让郓王去接待,可听说这位大理皇子喜好舞枪弄棒,朕思索着郓王未必能和他说到一起,是以只能让齐王伱担起这件事了。”

皇子?谁?

赵柽想了想,眼下大理国王是段和誉,又名段正严。

这段和誉的长子叫做段易长,就是后来的大理景宗,莫非是此人来?

他摸了摸下巴,这段易长倒是没听闻有过什么太大作为,文才武艺也是不见经传,不过这倒不怪他,实在是他上面老的下面小的都太强了。

他爹段和誉,他儿段智兴,他想要杀出重围也确实是件难事儿。

想到这里,赵柽礼道:“臣,领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