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舌战群臣(下)(2 / 2)

“君倒是口皆雅言,可背地里,那男盗女娼,违法乱纪之事,你到敢叫我锦衣卫去查上一番吗,不敢吧?不敢也能在此隐隐狂吠吗?岂料汝这腐臭烂草,竟敢同日月争辉!”

“哼!你陆斌倒是舌灿莲花,可尔这小子,年岁不及加冠,却杀性如此凶虐,我观之若凶煞之星下凡也!不可留于朝堂,否则遗祸无穷!”

“哈哈哈!公所言,大谬也!岂不闻古之年少而杀人者,有汉时霍去病,晋时周处,曰凶煞者,有关羽关云长,有秦琼秦叔宝,有我大明开平王徐达,管仲乐毅亦有杀人之举,而此间所举者,皆为大智大勇更兼大仁大义者!匡扶国家,忠君爱国,所谓心向国而为民,则宝剑亦为斩奸除恶之剑也,公之见识,竟连我这小儿也不如,实不该再于朝中为之高谈阔论也!”

这一瞬间,朝堂上没作声的几位大佬们,比如蒋冕,毛纪,又如张璁,夏言,齐刷刷将目光丢向了杨廷和他儿子,目前兼职在城吏司教书的杨慎。

那目光好似在问,你......教的是这?

就连杨廷和,也微微侧头,看向自家儿子。

可杨慎也一脸懵啊,虽然他老子曾嘱咐过他,要让陆斌学一学儒学,但他委实是从没认真教过啊!

他打哪儿学来兼具儒家核心要义的精准喷人本事?

真是打他这儿学来的?

问题是他杨慎也不会啊!

台上高坐钓鱼台的朱厚熜也正津津有味的看着这一场好戏。

太过瘾了!

这小子平时那副怂包样。

除了为钱,从来也没硬气过几回的倒霉玩意儿。

这怼起人来,可真不含糊!

底下一个个猪肝脸,尤其是那几个哑口无言的老货,真是叫人爽利的浑身打哆嗦。

真可谓当浮一大白!

不过,也有些并不满足的地方,比如要是能送走几个,那就好了,他家阿弟终究是没那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本事啊。

突兀间,忽有一人,从朝臣中出列,金带!五梁!佩玉!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绶,下结青丝网,竟然是三品侍郎之尊!

其人并不面对陆斌,而是朝着朱厚熜拜倒高呼。

“臣,请诛少正卯!诛杀陆斌!”

陆斌忽而止声,四周争论不休的声音也同时为之一寂。

所有的目光,于此时此刻,同时汇聚向了朱厚熜,汇聚向了他这位嘉靖皇帝。

朱厚熜在这一瞬间,脸色变成了一派平静淡漠之色。

一开始上朝时候表露出来的愤怒,憎恨,鄙夷等等心绪似是直接敛入沉渊一样。

杨廷和观得此一幕,心中不由就为之一叹,此子这表现,便能确定一个事实,他所有外在的表象,都是虚的,这会儿这个模样才是真的,所以说,小觑这位皇帝的,都是白痴啊,当然,小觑他弟弟的,也一样!

“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而辩,四日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诛也。”朱厚熜终于开口,不知所谓的吟诵了一句“嗯,对,那《荀子·宥坐》中有言这一句,说的是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的故事,朕记得不错吧,杨旦,杨侍郎?”

“陛下腹中有卷,过目而不忘。”

“既然如此,朕有几个问题,想要问一问,可否作答?”

“陛下请问,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陆斌怎么就犯了内心通达却险恶的罪行呢?”

“他明明知道,天津海港是不可以动的,他却冒着大不韪动了,他明明知道士大夫的家族是不可以惩罚的,却惩罚了。”

“原来如此,那陆斌又怎么犯了行为偏邪却执迷不悟罪罪行呢?”

“做了这些事情时候,不隐姓埋名,却狂妄的要与之对抗,这种人岂不是执迷不悟吗?”

“有道理!有道理!”朱厚熜啪啪啪!鼓起掌来,笑而再问“那么陆斌又是怎样犯了指说话虚伪却善于辩解的错误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刚才的行为,就已经将这个罪行阐述明白了。”

“这是朕的疏忽,朕竟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朱厚熜一拍脑门,叹息着道。

杨旦眼角微微挑了挑,可仍旧气定神闲,再度拜道“若陛下还想要问陆斌那记住很多丑恶的事情却自以为博学的罪行以及顺应错误并加以美化的罪行,臣不才,可一并答之。”

“那就请杨侍郎一并作答吧,朕洗耳恭听。”

“不敢,这其实是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陛下也应当早有察觉,只是臣替陛下讲出来罢了。”

“杨侍郎不要说那些有的没的,直接说吧。”

“污蔑世家豪门,取走乡绅门积累的财货,囤积与天津港口的财务,乃是民脂民膏,却被他拿入京城中,以为功劳,大肆宣扬,这岂不是顺非而泽的过错吗?他以为自己用儒学的道理辩驳道了众臣,以为自己是霍去病,是管仲,乐毅那样的大才,可实际上却都是奸臣小人的行为,这岂不是记丑而博之罪吗?孔子曾言,这样的罪行,有一个在身上,就免不了受到君子的刀剑,而他五个罪行都具备了,可以不教而诛了。”

“哦,原来是这样啊,朕一直学习《荀子》却一直不能得到使朕得到学问精进的办法,原来是我体悟有错啊!”朱厚熜抚手赞道,似有笑意,问道“卿等,都是这般想法吗?”

此句一问,默然片刻功夫。

好似有无形的网,此一问正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般,呼呼啦啦间跪倒小班朝臣。

如同演练了千万遍一样,或激动,或红脸,或愤怒,或慨然,或泪目,或掩面,不一而足,异口同声。

“臣等请诛少正卯,请杀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