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平定黄巾(1 / 2)

十月,秋风凛冽,皇甫嵩率领的大军如同破竹般击溃了广宗的黄巾军。

在这场决战中,张角的弟弟张梁被斩杀,标志着黄巾军的衰落。

然而,皇甫嵩并未因此满足,他得知张角已病死并下葬,为了彻底消除黄巾军的象征,他下令剖棺戮尸,将张角的首级割下,送往洛阳。

广宗城外的战场上,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

皇甫嵩的军队斩获得了三万首级,而赴河自尽的黄巾军更是多达五万。这一战,不仅彰显了皇甫嵩的军事才能,也彻底击溃了黄巾军的士气,使得这场起义渐入尾声。

广宗城内,黄巾军的士气跌至谷底。张角的死讯和张梁的败亡,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许多黄巾军士兵选择了投降,而那些坚持抵抗的,也在皇甫嵩的猛攻下纷纷败退。

此战的胜利,不仅为朝廷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也为皇甫嵩带来了巨大的声望。

随着秋风转为凛冽的冬风,冀州大地上,黄巾军的身影逐渐稀疏。只剩下张宝,带着他坚定的信众,继续向着真定前进。他们的步伐虽然沉重,但眼中却燃烧着宗教的狂热,那是一种不畏死亡,只求信仰的执着。张宝,作为黄巾军的最后领袖,他的坚持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心中那份对太平道的执着。

皇甫嵩,这位朝廷的忠实将领,并未因广宗的胜利而放缓脚步。他紧追不舍,决心将黄巾之乱彻底平息。终于,在真定附近的下曲阳,皇甫嵩的大军将张宝及其信众包围。这场围城战,注定要成为黄巾军的最后一战。

十一月的寒风中,下曲阳城显得格外孤寂。皇甫嵩的军队如同一把铁钳,紧紧夹住了张宝的最后一丝希望。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皇甫嵩终于攻破了曲阳城,张宝在混乱中被杀。黄巾军的最后一面旗帜,在这场风暴中倒下。

随着张宝的死亡,黄巾军的主力被彻底消灭。皇甫嵩的胜利,不仅标志着黄巾起义的结束,也预示着三国时代的动荡即将来临。

同月,朱儁率领的军队在宛城外集结,准备给黄巾军以致命一击。宛城,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在战火中变得疮痍满目。城内的黄巾军,经历了长时间的围困,早已是强弩之末。

朱儁,这位久经沙场的将领,深知时机的重要性。他指挥着军队,发动了最后的总攻。宛城的城墙在猛烈的攻击下摇摇欲坠,黄巾军的防线如同薄纸一般被撕裂。经过一番激战,朱儁终于攻破了宛城,结束了南阳的战事。

随着宛城的陷落,以张角三兄弟为首的黄巾之乱画上了句号。这场起义,从爆发到结束,仅仅持续了九个月的时间。然而,这九个月的时间,却给大汉的江山带来了深重的创伤,也预示着更大动荡的来临。

黄巾之乱虽然平息,但它的影响却深远。它不仅揭示了朝廷的腐败和百姓的疾苦,也为后来的群雄割据埋下了伏笔。

185年2月16日,腊月廿九,除夕的钟声尚未敲响,而刘宏已经迫不及待地宣布了改元的旨意。他下令将新年号定为“中平”,意在庆祝黄巾之乱的平定,同时也寄托了他对汉朝中兴与太平盛世的渴望。

刘宏的心情如同拨云见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一日,刘宏身着盛装,满面春风地在宫中巡视。

每一处宫墙,每一块砖瓦,都似乎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与今日的复兴。他看着忙碌的宫人们布置着新年的庆典,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是的,他的生活又回来了,那个充满权威与荣耀的生活。

同时,刘宏也没有忘记那些在黄巾之乱中为他效力的人。

王允,这个曾因直言进谏而触怒他的豫州刺史,如今也被释放,并恢复了原职。刘宏的这一举动,不仅是为了表彰王允的忠诚,更是为了展示他的宽宏大量和对未来的信心。

夜晚,宫中张灯结彩,欢声笑语。刘宏站在高处,望着满城的灯火,心中充满了希望。

黄巾的覆灭,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更是汉朝复兴的开始。他相信,只要他坚持正确的道路,汉家的中兴和太平盛世将不再遥远。

黄巾之乱虽被一时平定,但其影响力却如幽灵般徘徊不去。那些趁乱而起的地方叛乱,虽然实力受损,却并未完全消灭。他们如同散落的火星,在各州郡潜伏,等待着下一次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