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整个场地都沉浸在这句诗所营造的豪迈奔放氛围中,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激动与憧憬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心中那片广阔无垠、灿烂辉煌的天地。
接下来,一场激烈非凡、硝烟弥漫的争抢环节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
理论上,这首诗该由逍遥子收入囊中,可其他人又怎能不眼红心热?前面面对冯去疾,他们或许还有所忌惮,不敢轻易争抢,但面对逍遥子,他们可就没那么多顾虑和忌惮了。
首先发声的是儒家代表齐鲁三杰,只见伏念拱手说道:“逍遥子前辈,道家提倡无为,对世俗诸事皆不甚在意,这首诗于道家而言,并无太大的实际用处。而我儒家研习诗书礼易乐,这首《将进酒》正可为我儒家学子提供全新的思考与深刻的感悟,应当归我儒家所有。”
逍遥子轻抚胡须,微微一笑,回应道:“伏念先生此言差矣。道家虽倡导无为,但对于如此精妙绝伦的好诗,我们亦懂得欣赏与珍视收藏。诗歌之美,无分道家儒家,岂能因流派之别而轻易错失?”
就在此时,李斯踏入了这纷争的战场,他神色严肃,振振有词:“冯去疾身为丞相能得一首诗,我李斯同为丞相,也理应有此同等的待遇。这《将进酒》应当归我。”
齐鲁三杰听闻,立刻调转头,与逍遥子站在同一战线反对李斯。
颜路义正言辞地说道:“李斯,你本为儒家弟子,却弃儒从法,背信弃义。我儒家与你早已分道扬镳,此诗断不能落入你手。”
张良也附和道:“没错,诸子百家在利益面前当统一阵线,你李斯与我等并非一路人。”
一时间,以李斯为主的老秦人与以儒家、道家为首的诸子百家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李斯目光凌厉,反驳道:“吾虽曾习儒,但如今奉法,法之严明,方能定国安邦。此诗于治国理政亦有启示借鉴之处,当为我所用。”
逍遥子冷哼一声:“治国之道,非仅靠法令。诗歌能陶冶情操,滋养心灵,于国于民皆有益处,道家当得此诗。”
伏念慷慨激昂:“我儒家倡导仁礼,诗歌可助传播教义,教化万民。此诗当归儒家,以育后人。”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各执一词。
场面愈发激烈,声音此起彼伏,如汹涌澎湃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颜路据理力争:“诗歌之美,在于其能引发内心的共鸣,儒家注重修身养性,此诗正合我意。”
李斯毫不退让:“法令之下,秩序井然,诗歌入秦,当为法治助力。”
这场激烈的争论持续不休,每个人都坚定地扞卫着自己的立场,试图说服对方,将这首《将进酒》收入囊中,气氛紧张而又充满火药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