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泾渭之处·人心分明(2 / 2)

“做春衣吧,这冬也要过去了。”

……

一月·立春。

天子突然宣布,即将立太子。

此言一出,诸侯心思各异。

因此此时,天子不过几位几载,正值壮年,唯有二子罢了。

这让人不由猜想,早先传闻天子受伤,是否为真。

但不管如何,此时,天子立太子位,却是第一要事。

就听令——

令世子伯服在泾水,世子宜臼在渭水,两人携母而居,叩天为人……能得凤鸟眷顾者,可为太子。

此令一出,不只是周都丰镐,就是整个大周,四地的诸侯国都震惊不得。

“不可啊!”朝臣惊哭。

“世子伯服虽为长,但其为庶也。”

“世子宜臼方为嫡,是王后之子啊!”

《周礼》之重,嫡继父位,传承不绝也。

天子此令,就是赤裸裸在违抗周礼,诸国皆以《周礼》为国策,怎能通过。

可天子强硬,直言凤鸟会抉择,诸侯之间,只需恭敬以待,无需多言!

如此之下,诸侯哪能劝得。

只能见申王后,日夜皆往王宫去,意图面见天子,可天子不见。

只听天子言——

“两位世子近两载,咿呀学语,已有思考,此时母携之居于泾渭之侧,是为母教子德……”

“古之不认父,而认母,大贤广重,不绝于世也,我大周此番习此,难道皆没有一位可以抚育贤德之君的母亲不曾?”

此言下,王后也不敢再来,只能安心抚养世子宜臼。

就听王后自言:“我为王后,是申国之女,所生之子为嫡,难不成会被褒姒子所取代?”

“她不过是从蛮夷之地生长的女子,何来的德行教导好世子伯服呢?”

至于另一边,褒姒也已经带着世子伯服居住在泾水。

与申王后不同,褒姒并无怨言,也无争夺太子之心,只是用心抚养自己的孩子,以教导生存之道,为人之本。

两位女子的争锋就此开始。

天子令,不得助之后,其留下了些许补贴之物,就不再送去东西。

要想育儿,她们只能操持家事,不然连生计都无法维持。

其余之诸侯,暗流涌动,纷纷思考天子此行的目的,但都不敢乱规矩。

这一日。

“风子,天子来令,望您能履行守藏史之责,携启蒙之书,前往泾渭二水,教导两位世子习字。”

内侍在偏殿外,恭敬低首。

风允在殿内,缓缓写着书。

闻声后,风允只是一思,就道:“只是教字?”

“只是教字。”内侍紧忙道:“待选出太子后,自有太傅教导太子。”

风允颔首。

太师、太傅、太保,古之三公也。

太师主政,代表天子,征战于外。

太傅主治,辅佐天子,治理于内。

太保主护,监护天子,监察于国。

往往三公,也都是天子,或者太子的老师,国之长老。

不过此时世子,却是不得这份荣誉。

而且。

“既然天子有意效仿古时之典,贤者为君,那允得观典籍宫之书,也愿助之。”

风允观阅典籍宫之书,是为守藏史,那就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也就是偿还观书之恩。

“多谢风子。”

天子要的,也只是一个名头,毕竟,凤鸟在风允这。

而天子似乎也并没有真的看重凤鸟,因为其并没有来寻过风允,询问凤鸟的由来。

天子要的……

风允待内侍走回,才倾吐其言:“天子是要借此次机会,清剿一部分势大的诸侯国,以稳固这些做大的诸侯,一展自己的威势。”

申国!

天子欲对申国动手!

“申国,确实势大,但不只是申国……”

风允明白了。

为何天子要执着于南伐楚地。

即使看不见从楚地所得利益,也要集结多地诸侯,共剿之。

其原因,也是削弱各地诸侯的力量。

各地诸侯弱,对天子就是最大的利益。

“莫不得,欲以水,淹没楚地,一同淹没了多国之军,与自己的一师。”

风允感叹。

若是生于大周威盛之时,这样的天子还会成为后世的周幽王否?

此时的天子,已经是不惜顺自身而逆大势,火中取栗也!

“蛮娃,收拾些行囊,我们去泾渭分明之地,搭一个草棚,居住一段时间吧。”

蛮娃在殿外闻声,紧忙应之,就去安排。

风允散去此想。

西周的落幕,东周的升起,这符合人道,将是人族一场大世,他无力抵挡,也不能抵挡,能做的是在这大世汹涌中,维护人道最核心的——人性。

灭绝人性之行,决不可成为晋升之法!

不日……

风允的茅草屋,就在泾渭二水交汇之地建成。

而随着风允的到来,两位世子也开始了学字之旅。

每日,申王后与褒姒,都会在辰时携两位世子,顺着泾渭二水到来,远见一面,就离去,天命还需操持活计,维持生计。

而风允就要对着两位世子,教导字,世间之物,如五谷树木,兵甲图案的辨别,除此之外,再无更多。

在此期间,天子不时有来,却不是来风允处,而是去褒姒与申王后处。

如同寻常阿父一般,与两个孩子交谈,考察两个孩子的学习。

但可见,前往褒姒处明显多于申王后,其言谈之间也多是笑颜。

来申王后处时,却多严肃,有时还不满而离。

申国候闻后,心急如焚。

此时骊山的烽火祭台,正在举国之力而建,等烽火祭台建好后,天子就会问天择太子,以凤鸟为准。

可实际上,天子就是天!

天怎么说,不都是天子的言论吗?

这会天子不喜世子宜臼,申国候如何能不急。

如此,申国候只能去寻各地交好的诸侯国,一谋办法,但这也落入了天子的眼中。

天子默许,甚至是在各国之人在风允的茅草房旁,以求学为由,建立邻居,以此来影响两位世子的所学,也没有去理会……

这般下,各国之间,都派出了能学之士。

其中除开申国候一系者,也有希望得两位世子所喜,日后得出仕大周之便利之人。

或是真心向风允求学者。

或是驱势而来者,数不胜数。

一时间,泾渭分明之处,以风允之居为核心,茅庐聚集,道路因步履而平,阡陌交通,往来热闹。

士、农、工、商,不绝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