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人道·大圣(1 / 2)

大庭王位?

此时也无帝,更无皇,九州之内,唯有王可称谓。

这是周天的影响……

风允不入宗祠,而是高举《大庭河图》,以召大庭曾经出过的四位人族帝者。

第一帝,新印!

随着风允召唤,携帝威之器——大庭氏杖,从大庭宗祠中飞出。

第二帝,姯印!

携帝行之器——大庭氏规,而出。

第三帝,随象!

携帝丰之器——大庭氏罐,而出。

第四帝,大庭炎帝!

携帝本之器——大庭氏御兽册,而出。

四位帝者,实力各异,但都是大庭氏的先贤,此刻皆为虚影。

风允眼中,此四位的道韵,从道天之上而下,融入其中,如此方才有了意识。

“后生何事可有疑惑,竟还不入宗祠,而召吾等?”似在不满之语,但帝新印望向风允时,眉目威慑中,有着一抹赞赏之意。

风允直言:“国为何?”

“相顾于大庭国,允认为,一能让人族久学不衰之地,更为大德。”

此言一出,四位帝者也明白了风允的大胆想法,竟然要灭去大庭国,以成人族之学!

“大胆!”帝随象望向风允,怒之:“大庭国久远,先辈之烈,方才有帝者出,如今你为风氏之后,不过近圣将入圣,就出此狂言。”

“古之大庭,近圣何其之多,不过吾之入幕之臣……哼。”

风允不动,这帝随象晚年之荒唐,若非族内快刀乱麻,跌落让贤,可还有后世之大庭呼?

他在等待另外三位。

两女一男。

两位女帝为母系氏族之帝,而大庭炎帝,已经是父系之中叶,炎帝之一。

其三位德行,都让风允敬仰有加。

“理由,为何一定要这般做?”

两位女帝不出声,只是在揣摩风允显露的道相,而大庭炎帝,才是这个发问之人。

“允此时所欲,亦是人族此时,乃至后世之所需,国之多矣,大庭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其后,有颛顼之国,大禹之国,轩辕之国,祝融之国,神农之国……数不尽也。”

“对于人族来说,不管是哪一国人,都可以按照国中的规矩,大同小异地生存,可是人族传承,以学不衰之地,却古今未有。”

“允希望做这第一者,在这圣人难出之大势,借势而立。”

风允对几位大庭古帝拱手一礼。

帝新印威严,却最先道:“可。”

生活在最先的母系氏族,何来国一说,部落罢了,只要部落中人能生活得好,皆可。

而一直默默不出声的帝姯印却目光温柔,亲和地望着风允,对风允微微行礼道:“大善,我风氏有此之后裔,是德行的积攒……也是伏羲女娲氏一族的幸运。”

姯印,善信女娲氏也,风允道相中,隐隐的女娲氏传承,她自然有感应,对风允的态度也更为和善。

“我处于母系之末,有幸得见娲皇最后一面,这一面后,娲皇往西,迎着风沙而去,不再有踪迹……”

“听说她后来变成了许多人,入道万千,造化乾坤,已经突破了圣人之位,达到了更为不可思议的境界,默默庇护着人族,为人族寻开拓之法。”

“允,你若有心,可以试着探寻娲皇所留下的《洛书》,天干地支之间,或许能一窥其境。”

为风允给出《洛书》之可能后,姯印就不再语,她所处的时期,虽然已有国的迹象,但那始终是父系氏族的事了,相较之下,随象更为关注。

随象……

“你说得很好。”却不是随象之声,而是大庭炎帝。

“国,确实很多,九州之地确实不需要多出一个已经灭亡的大庭国来,苟延残喘,或是花费数百年来积蓄成长。”

望向西方,昆仑之地,如今灵气复苏,妖邪入侵,人族没也只有数百年的时间,大劫就将至了。

“伱由心罢,正如你所说,你此时所欲,是为此时乃至后世之人族所需。”

大庭炎帝化作道相,冲入天际,拱卫在风允道相之南。

帝新印见此,也化作道相,拱卫在风允四周。

姯印……

而随象见此,只能气怒一哼,却还是与三位帝者一同。

四帝拱卫,天下皆观。

在吴国太湖之南,迁徙而来的风氏一族。

大庭宗伯惊醒,抬头而望。

“大庭古帝!”

“风子前往大庭旧都了!”

宗伯大喜,眼睛垂泪。

风氏,遭到太多的劫难了,此时在吴国之下苟延残喘,正是在等此刻啊。

“大周衰败,此时自顾不暇……大庭旧都在鲁国,鲁国却是大国也……”

“快,召集风氏子弟,前往鲁国曲阜,绝对要守住风都!”

可不等人来,再听风允之声,浩荡在天——

“人族缺庇护之地,有巢祖创巢穴,聚之成部族,家国也!”

“人族缺养育之物,燧人祖传燧火,钻之生火焰,成长也!”

“人族缺生存之物,知生祖创生产,造之为器物,生活也!”

“女娲定规、助繁衍、教人类、记《洛书》,造化也……”

“伏羲制矩、创八卦、立人伦、叙《河图》,文明也……”

……

一桩桩先贤之要,影响整合人族进程的事情,被风允一一叙述。

而至此代,论毕《周礼》之后,风允正声道:“今日,允去人族之大庭国,留人族之风都学宫!”

“允!”新印先声。

之后是姯印,随象,大庭炎帝。

四位大庭古帝皆允。

大庭国宗祠几字,逐渐变化——风祠。

任何人族之圣贤者,将皆供奉于此,以期许后人能铭记,当然,风允还有别的想法!

道天之地,唯有少数人方能接触。

但他有造化道,可以泥人为寄托,亲临其境,一观天下之术为引导。

如老子一般,行一气三清之术,在道天留下一分魂,就可为人族勾通道天。

到时,有学之士入风祠,可接受道天之考验。

此法虽不如自我道天,但也是磨砺成长的好途径,对人族而言,是为大善之法。

光此一法,风都之学,就可传千年而不衰也。

如此计较,风允周身,也随着玄气升腾,不断冲击。

但他还需压制一二。

“二鼎!”

九鼎之二,扬鼎,荆鼎从风允袖中飞出!

“轰!”

二鼎落入了风祠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