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幕降临的东京城,月光泻下,似乎都在为即将发生的冤屈与真相而哀伤。包拯,包青天,正坐在官府之中,神色凝重。他面前的卷宗,记录着一起复杂而诡谲的冤案。案中一位少女,名叫苏小月,天生丽质,肌肤如雪,身姿轻盈,宛若初绽的芍药,却因遭遇一场莫须有的冤屈,蒙冤入狱,命运似乎已在她的眉眼间写满了悲凉。
“包大人,此案非同寻常,必有妖邪之事。”展昭操着一口流利的北方话,站在包拯身旁,神情紧张,深知冤屈之险。
这位南侠展昭,面容俊朗,剑眉星目,颇具侠义风范。他与包拯相携同行,誓为世道伸张公正,直面黑暗。
“杨青是个什么样的人?”包拯的眼睛微微一眯,思绪飞转。他在案卷上看到关于杨青的一句话:“因贪恋苏小月,结怨而死。”
“是个风流成性之徒。”公孙述,包拯的智囊,身材瘦削,面带书生气,插嘴道,“他曾多次向小月求爱,但都被拒绝。后又与她的父亲苏老爷有过几次激烈争吵。”
“如此说来,杨青分明有着杀人的动机。”包拯扔掉手中的书卷,已然沉入思索之中。
“不过,光有动机还不够。”王朝,武艺高强的捕快,刻意强调,“然后便是那日的细节,杨青确实被人杀了,却没有目击者。”
“不过在案发现场,有人听见了一声惨叫。”马汉立刻接下去,他个子高大,略显粗犷,常以豪爽的性格为人称道,“这正是为当晚的可疑处所增添了层次,夜色昏暗,甚至连一位路过的行人也不曾见。”
包拯坐上神情一凛,手掌一拍案桌:“我知道这种案子关键在于细节。我们必须深入调查,以便找到真相!”
他们立刻动身,抵达案发现场。夜风冷酷,犹如无形的手,轻抚过每道阴影。包拯仔细观察地上的血迹,神情凝重。他心中暗自思虑,灵魂深处仿佛被某种力量牵引着。若是在月色下看,那道血迹若隐若现,似在隐匿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展昭,你去打听青楼的信息,听听有关苏小月与杨青的事情。”包拯指派道,展昭微微颔首,随后飞身而去。此地或多或少都闪耀着他亲手解决的案件中流传的风光。
“公孙,你在此留守,若有可疑之物,务必要通知我。”包拯的目光坚定,心中暗想,此次案件非同寻常,智者的直觉告诉他,邪门的事情绝非表面所见。
众人与包拯一同留守,无不心怀忐忑。就在此时,四周一道身影顿现,一个衣着华丽的女子缓缓走来,正是苏小月的好友—李嫣然。
“包大人!”她急匆匆奔来,面色苍白,神色慌张,“我听闻小月被冤屈,特来求您为她冤屈伸冤!”
李嫣然身形纤细,衣衫轻薄,在月光下仿佛一缕迷雾。她的肌肤白皙如玉,明眸中透出几分娇媚,却因忧虑而显得憔悴,整个身子微微颤抖,不禁让人心生怜惜。
“且说说你所知道的事情。”包拯略微一笑,勉励道。
“我跟小月一同长大,她性情温柔,待人宽厚,怎会做出如此卑劣之事!”李嫣然泪光闪烁,语气急促,“那晚,她与杨青在河边争吵。之后我就没见她,直至听闻她被捕……”
“你可见到当时的情景?是否有人在旁?”包拯抓住关键。
“我在河对岸,见杨青称要将小月带走,当时她拒绝了。”李嫣然神情恍惚,似乎重回过去,亲历那段痛苦片段,“我只听见一声惨叫,随后便再也没有看到小月。”
包拯心中暗自思索,再次对现场的血迹进行仔细的勘查。若这件事果真如她所言,那么为何在杨青身上找到的血迹却是他自己?包拯的思维开始轮转,逐渐呈现出线索。
“你说的河边,是否有其他居民作证?”包拯沉默片刻,转问道。
李嫣然摇摇头,眼神中流露出无助,似乎在迷雾中寻找出口。
“没关系,公孙,你去查查河边的居民,有没有人见到她们。”包拯已经下定决心要将真相揪出。
接下来的几日,案件如同浓雾,弥漫在每个人的心头。包拯再度召集众人商讨案情,正当众人各持己见之时,王朝突然插言:“包大人,在街头有位男子声称见过小月与杨青争执。他说杨青越来越激动,似乎在压迫小月。”
“这可疑,带我去见他!”包拯一声令下,立刻向街头走去。
来到街头,一位目击者正在焦急等候,见到包拯,连声称道:“包大人,我见过那晚的争执,怕得要命。”
“快说。”包拯的声音如同寒风刺骨。
“我曾在那附近打猎,见杨青如野兽般逼近小月,夸大说她对他不屑一顾,令我心里不安。”那男子讲述着,眼神泛着恐惧与悔恨。
“那他是如何离开的?”包拯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