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会不会玩脱了?(1 / 2)

林枫所设想的是给指一些注定是坑的路。

然后通过资源调拨将很多丑国顶尖的人才给吸纳进去。

但随着思考的深入,林枫心头不免冒出一丝担忧:

会不会反而玩脱了呢?

万一那些前世死活没突破的技术,现在被这些技术人员突破了,那可怎么办呢?

不过,林枫觉得大概率不会。

前世,老美在语音识别、无人驾驶和情感生成等几个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最终始终未能取得应用级的重大进展。

这些领域的发展历程简直就是一出荒诞剧,让人哭笑不得。

语音识别这条路,林枫是记忆犹新。

最开始,各大科技公司纷纷把目光聚焦在这一领域,期望通过智能助手来改变人们的生活。

苹果推出了Siri,谷歌推出了Google Now,微软也推出了Cortana。

尤其是微软的那个小娜当时伴随着windows新系统一块出来。

以windows那广泛的用户数作为陪衬,真好似人工智能时代一下子就要来临了一般。

这些产品的宣传简直是轰轰烈烈。

围绕着语音方面的人工智能人们也开始了盲目乐观。

仿佛只要说几句简单的指令,生活就能自动化。

但实际上,用户体验却频频遭遇滑铁卢。

很多时候,语音助手根本无法准确理解用户的意图。

在嘈杂环境下,识别率更是降得令人心寒。

在这一过程中,行业内的“技术热”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愈发明显。

尽管技术人员们日以继夜地加班,试图通过改进算法来提高准确性,然而机器学习的训练依赖于大量高质量的数据,这种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本身就耗时耗力。

在长期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许多原本还满怀期待的用户也因为不耐烦而逐渐放弃了语音助手。

等到2016年,尽管部分助手在智能家居控制、音乐播放等方面有所进展,但在实际生活中,它们依然显得力不从心,语音识别的真正普及遥遥无期。

再说无人驾驶,这可是技术人员们的“白月光”。

前世,随着特斯拉的崛起,自动驾驶的梦想看似触手可及。

各大公司纷纷投入重金,试图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

谷歌、Uber、福特等大牌企业都在积极布局,仿佛只要把技术搞到位,未来的街头就会是无人驾驶的世界。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是无情的。

无人驾驶的技术虽然在感知、决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面对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它们依然无法全面实现安全驾驶。

无论是复杂的交通信号,还是行人和自行车的突然出现,无人驾驶系统经常会陷入困境,导致各种交通事故的发生。

尽管各大企业在技术上进行不断迭代,但法律、伦理和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始终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这期间,特斯拉等企业频频陷入舆论漩涡,消费者的信任度大幅下降,而政策监管的滞后也让无人驾驶的落地应用变得更加遥遥无期。

而情感生成这个方向更是一言难尽。

情感一贯被认为人和机器的最大区别。

这个方向也因此一度成为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

为了能够让机器理解和回应人类的情感,营造出“智能伴侣”的美好画面。

前世,2014年起,就有大量的团队开始投入到情感计算的研究中,试图让AI理解人类的情感,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情感生成系统的构建背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然而,真正能够与人类进行深入对话的情感AI却始终未能诞生。

尽管在语音合成、情感识别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进展有限。

这些应用模型始终无法做到真正理解情感的复杂性。

研究者们虽然在不断改进模型,但这些模型表现始终不尽如人意。

缺乏了足够的“人性”,造成了人机交互的尴尬。

就算有些技术团队声称已经取得了“突破”,一旦投入实际应用,往往也会因为缺乏人性化的交互体验而遭到用户的冷落。

总之,前世这些方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鲜有真正意义的大突破。

至于说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丑国的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毋庸置疑是很强的。

另外,其技术核心也是丝毫不弱的。

创新驱动内核搞得也不错,

本着摸着鹰酱过河的原则,国内那时候没少拿这方面说事。

不可否认,丑国的科研体系在过去几十年里,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文化。

尤其是在技术人员的思想上也要灵活不少,确实不乏很多能想出天马行空创意的技术天才。

试想,一群前途无量的技术天才,群策群力。

背后是无数个无眠夜的奋战,且不乏颠覆一切的梦想。

这股创新驱动内核,当然是不能小瞧的。

不过呢,很多事情就是双刃剑。

小主,

成也天马行空,败也天马行空。

一个技术团队奔着一个方向狂奔,哪怕是注定撞南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