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想不火都难(1 / 2)

程文应轻轻一笑,放下茶盏:“一年五百贯,照理说,这酒坊应当是个聚宝盆才是。”

宋知县苦笑更深:“程兄所言极是,常理如此,世事却往往出人意表。就好比那川峡的赋税变迁,就是一场活生生的特例。”

他顿了顿,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回到了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想当年,大军入蜀,一时风起云涌,贪墨横行,民不聊生。王小波、李顺揭竿而起,刘旰、王均相继作乱,蜀地烽火连天。

直到吕余庆奉太祖之命镇守成都,太祖还特意下诏:‘蜀人思孟昶不忘,卿官成都,凡昶所榷税食饮之物,皆宜罢之。’这一纸诏令,如春风化雨,蜀地百姓这才重拾笑颜。”

“也因此,太祖这一番仁义之举,让蜀地从此安定下来。大宋各地纷纷施行榷酒法时,唯独蜀地例外。这便是‘西蜀不榷酒,河北不榷盐’的由来。不仅如此,盐、茶等物,也皆免于此役。”

程文应闻言,也忍不住叹了口气:“少俞公所言极是:‘甲午之乱,非蜀之罪也,非岁之罪也,乃官政欺懦,而经制坏败之罪也。’这字字句句,皆是对时局的痛心疾首。”

宋知县也感慨万分:“正因如此,立国之初,蜀人‘好读而不仕’,与朝廷之间,总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纱。少俞公那‘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诗句,便是最好的讽刺。这心,终究是没在一处啊。”

程文应却话锋一转,笑道:“不过,近年来情形已是大不相同了。就说我家那两个小子吧,虽然不成器,但好歹也走出了科场,开始在这官场里摸爬滚打了。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一番话说得众人皆笑,官衙后厅里,又回荡起了轻松愉悦的气氛。而那关于蜀地、关于赋税、关于官民之间的种种过往,却如同那袅袅茶香,久久不散,引人深思。 宋知县双手作揖,面带敬仰之色,言辞恳切道:“程公的家学渊源,文章锦绣,实乃我辈楷模,下官心中早已钦佩不已。”

言罢,他轻轻叹了口气,神色转为凝重,继续说道:“然而,谈及酒政一事,我这眉州,身为蜀中水路之咽喉,四方商贾汇聚的繁华之地,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他顿了顿,仿佛那困境如巨石般压在他的心头:“原本,未实施专榷之时,本地酒坊尚可勉强维持生计。可自从专榷制度推行以来,本地酒坊却如同被巨石挤压的小草,生存空间愈发狭窄。嘉益转运过来的酒,品质上乘,来势汹汹,直逼得本地酒坊喘不过气来。”

程文应闻言,眉头紧锁,疑惑道:“这是何故?既然专榷已行,他州之酒理应无法入境才是?”

宋知县叹了口气,解释道:“话虽如此,但益州、眉州、嘉州,三地水路相通,如同一条血脉相连的巨龙。眉州地处中游,离上下游不过百六十里之遥,顺风顺水之下,一日夜便可往来。嘉益两地之酒,凭借其优良的品质和早已建立的深厚关系,依旧能在眉州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更可气的是,上下游的太守们对于辖下的酒水出境,皆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唯有我这中游的眉州,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那些通过官船运来的酒,品轶之高,连太守都要礼让三分。我这小小县令,又能奈他们何?”

他无奈地摇了摇头,继续说道:“我曾多次向转运司申诉,可每次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眼看着年关将至,酒坊的本务钱还远远不够,我这心里啊,就像被火烧了一般焦急。唉,这酒政之事,真是让人头疼不已啊!”

说到这里,宋知县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些愁眉苦脸的酒坊主们,正站在寒冷的街头,等待着他们的命运被改写。而他自己,也仿佛成了那个站在风口浪尖上,努力为民生奔波的勇士。

程文应的笑容中带着几分狡黠,他轻摇着手中的扇子,仿佛那扇面上绘着的山水也随之一同摇曳生姿。“榷费啊,这可是衡量官员政绩的一把精细尺子。

贤长史你治理眉州,如春风化雨,百姓们无不交口称赞。但要是这区区榷费成了绊脚石,影响了你的仕途高升,那我这个老骨头可得心疼了,岂不是比丢了自家那把心爱的紫砂壶还难受?”

宋知县闻言,嘴角勾起一抹苦笑,就像是尝了一口未熟的青梅,酸中带涩。“程公所言极是,就拿这眉州酒榷来说吧,简直成了烫手山芋,无人敢接。

我这知县大人,硬是被逼成了卖酒郎,官府投钱酿了几批好酒,结果却像秋天的落叶,无人问津,无人问津啊!实在不行,我也只能硬着头皮,学那些地方,把这本务费强行摊派下去了。”

县丞一听,连忙摆手,仿佛触碰到了烫手的火炉。“程公,此计万万不可!咱们眉山可不是那些粗犷之地,万一处理不当,引发的风波可能比酒榷不振还要猛烈,到那时,可就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说完,县丞恭敬地向程文应作了个揖,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程公今日突然提及此事,莫非……莫非是有了接盘县里官酒坊的打算?”

程文应捋了捋下巴上那缕银白色的胡须,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眉州作为商旅云集的繁华之地,外地好酒固然对我们本地的酒坊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但要是咱们能酿造出一种独步天下的美酒,凌驾于所有外地酒之上,那情形又会如何呢?想象一下,当我们的酒香飘四溢,那些外地酒商岂不是要望尘莫及,黯然失色?”

宋知县一听,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仿佛看到了金光闪闪的宝藏。“那还等什么?咱们直接把他们挤兑得没立足之地!程公,您只需将酒坊接手过来,再用上江卿那秘不示人的酿酒秘方,这酒,想不火都难!

到时候,嘿嘿,本官自然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这美酒畅通无阻。话说回来,这蜀中的榷酒之法,简直就是瞎折腾,根本不合时宜!”

程文应闻言,轻轻抬手,示意宋知县不要过于激动。“长史慎言,朝廷的法度岂是我们能随意议论的?我们只能在这既定的框架内翩翩起舞,尽力而为。”

程文应轻轻一笑,放下茶盏:“一年五百贯,照理说,这酒坊应当是个聚宝盆才是。”

宋知县苦笑更深:“程兄所言极是,常理如此,世事却往往出人意表。就好比那川峡的赋税变迁,就是一场活生生的特例。”

他顿了顿,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回到了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想当年,大军入蜀,一时风起云涌,贪墨横行,民不聊生。王小波、李顺揭竿而起,刘旰、王均相继作乱,蜀地烽火连天。

直到吕余庆奉太祖之命镇守成都,太祖还特意下诏:‘蜀人思孟昶不忘,卿官成都,凡昶所榷税食饮之物,皆宜罢之。’这一纸诏令,如春风化雨,蜀地百姓这才重拾笑颜。”

“也因此,太祖这一番仁义之举,让蜀地从此安定下来。大宋各地纷纷施行榷酒法时,唯独蜀地例外。这便是‘西蜀不榷酒,河北不榷盐’的由来。不仅如此,盐、茶等物,也皆免于此役。”

程文应闻言,也忍不住叹了口气:“少俞公所言极是:‘甲午之乱,非蜀之罪也,非岁之罪也,乃官政欺懦,而经制坏败之罪也。’这字字句句,皆是对时局的痛心疾首。”

宋知县也感慨万分:“正因如此,立国之初,蜀人‘好读而不仕’,与朝廷之间,总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纱。少俞公那‘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诗句,便是最好的讽刺。这心,终究是没在一处啊。”

程文应却话锋一转,笑道:“不过,近年来情形已是大不相同了。就说我家那两个小子吧,虽然不成器,但好歹也走出了科场,开始在这官场里摸爬滚打了。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一番话说得众人皆笑,官衙后厅里,又回荡起了轻松愉悦的气氛。而那关于蜀地、关于赋税、关于官民之间的种种过往,却如同那袅袅茶香,久久不散,引人深思。 宋知县双手作揖,面带敬仰之色,言辞恳切道:“程公的家学渊源,文章锦绣,实乃我辈楷模,下官心中早已钦佩不已。”

言罢,他轻轻叹了口气,神色转为凝重,继续说道:“然而,谈及酒政一事,我这眉州,身为蜀中水路之咽喉,四方商贾汇聚的繁华之地,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他顿了顿,仿佛那困境如巨石般压在他的心头:“原本,未实施专榷之时,本地酒坊尚可勉强维持生计。可自从专榷制度推行以来,本地酒坊却如同被巨石挤压的小草,生存空间愈发狭窄。嘉益转运过来的酒,品质上乘,来势汹汹,直逼得本地酒坊喘不过气来。”

程文应闻言,眉头紧锁,疑惑道:“这是何故?既然专榷已行,他州之酒理应无法入境才是?”

宋知县叹了口气,解释道:“话虽如此,但益州、眉州、嘉州,三地水路相通,如同一条血脉相连的巨龙。眉州地处中游,离上下游不过百六十里之遥,顺风顺水之下,一日夜便可往来。嘉益两地之酒,凭借其优良的品质和早已建立的深厚关系,依旧能在眉州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更可气的是,上下游的太守们对于辖下的酒水出境,皆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唯有我这中游的眉州,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那些通过官船运来的酒,品轶之高,连太守都要礼让三分。我这小小县令,又能奈他们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