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他们不仅完成了分配的任务,更在彼此的心中种下了友谊和希望的种子。而那些关于名字和姓氏的欢笑与争执,也成为了他们童年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在波光粼粼的水岸边,苏油意外邂逅了一片枯黄的芦苇丛,它们在夕阳下摇曳生姿,虽已失去往日的翠绿,却仍带着几分不屈的风骨。
他灵机一动,招呼着身边一群活泼好奇的孩子们,像寻宝一般将这些干枯的芦苇一一拾起,如同收集着自然的馈赠,欢声笑语中,他们将这些宝贝带回了古朴的土地庙。
回到土地庙,苏油利用屋檐下的一排竹子,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造之旅”。
他用细麻绳轻轻环绕在竹竿上,仿佛给它们穿上了量体裁衣的“围裙”,随后取出随身携带的铅笔,在竹干上勾勒出一个个完美无瑕的圆圈,标记出直径恰好三寸、高度亦是三寸的竹筒位置。
几个稍大的孩子兴奋地接过锯子,按照苏油的指示,小心翼翼地锯下了这些珍贵的竹筒,每一下都充满了期待与成就感。
接着,苏油将竹筒内部用细腻的沙子细细打磨,直至其光滑如镜,映出了孩子们专注的脸庞。他又取来一团柔软的陶泥,像魔术师一样,将陶泥擀成了薄如蝉翼的泥板。随后,竹筒成了天然的模具,轻轻一压,一个个完美的圆泥片便跃然眼前。
苏油用圆规在这些泥片上勾勒出一幅幅精细的图案,点点标记如同星辰点缀夜空,再用一根食指粗细的竹棍,耐心地捅出一个个均匀分布、大小一致的圆孔,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匠人的细心与专注。
为了制作更多的模具,他将这片精心制作的泥片烘干,就像保存了一份珍贵的艺术品。接着,他以此为模板,在其他小泥板上复制出同样的孔洞,每一片都承载着孩子们的梦想与希望。
不仅如此,苏油还设计了两块巨大的圆泥板,一块布满密密麻麻的小孔,仿佛夜空中繁星点点;另一块则仅留五个孔,简洁而庄重。最后,他让力气大的男孩子帮忙压制泥板,切割成宽厚的长方条,准备迎接下一场挑战。
夜幕降临,他们点燃了篝火,将准备好的泥坯一一烘干。小泥饼被巧妙地堆叠起来,用竹棍穿过泥孔,对齐固定,孩子们轮流用小手轻轻打磨,直到每一片泥片都平整如初。
随着火焰的跳跃,所有的泥板都化身为坚硬的陶制品,闪烁着质朴的光芒。苏油带着孩子们,砍伐了中等粗细的竹子,为接下来的大工程做准备。几个心灵手巧的女孩则用昨天烧制的大陶盆煮起了饭,香气四溢,温暖了整个土地庙。
苏油则亲自指挥大些的孩子们搭建陶窑,这是一场智慧与团队协作的盛宴。男孩们一个个变身小建筑师,用卵石堆砌起坚固的基座,再用黄泥细心包裹,形成了一圈又一圈的泥圈。
中间预留的大槽,是灰道和进气道的完美结合,每一块石头、每一捧泥土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智慧。
“拴住,你明明就是个小不点儿,还想冒充十二岁的少爷?”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不服气地跳起来,指着拴住笑道。
拴住急得直跺脚,脸颊绯红:“谁说的!我……我就是十二!不信你问老二!”
老二这时正悠闲地倚在树干上,眉头一挑,佯装威严:“对,对,我是老二,老二就应该比老大小一点点,所以我也是十二!”
这话一出,逗得周围的孩子们一阵哄笑,连树上的鸟儿都被惊得扑棱着翅膀飞走了。苏油坐在中间,敲着一块破木板当桌子,苦口婆心地劝说着:“好了好了,都别闹了!咱们今天可是要分配任务的,拴住,你就实话实说,别让大伙儿笑话你。”
经过一番折腾,孩子们终于安静下来,开始报出自己的名字和年龄。然而,让苏油意外的是,好几个孩子竟然连自己的姓氏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大名了。
他皱了皱眉,心中涌起一股酸楚:“这样吧,你们的大哥是咱们的恩人,不如不知道姓氏的,就都姓张吧,也算是有个归属。”
小脏一听,立刻摇了摇头,脸上的泥点子也跟着晃动起来:“不行不行!那我岂不成了‘脏脏’了?”
苏油忍不住笑了,看着小脏那脏兮兮却又倔强的小脸,心生怜爱:“好了,小脏现在也不脏了,咱们得给你起个好听点的名字。这样吧,以后你就叫小妹,怎么样?”
小脏还是不同意,但苏油灵机一动:“这样吧,你跟我姓,姓苏,就叫苏小妹!虽然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嗯,但总比‘小脏’好听多了吧?”
小脏一听,眼睛一亮,瞬间忘了反驳,欢呼着跑开了:“哦!我以后就叫苏小妹了!你们谁也不许再叫我小脏了!”
苏油看着小脏的背影,无奈地摇了摇头,心想:历史上的苏小妹本就是个传说,如今被一个小丫头用了,也算是有缘吧。
接下来的时间,苏油就像是一个忙碌的班主任,开始给这些“新同学”分配任务。他宣布了班级的规矩,强调了卫生的重要性,还安排了女孩子糊窗户、男孩子和泥的任务。至于那些小不点们,则拿着篮子去搜集柴草。
而他自己,则带着几个年纪稍大的孩子,走进了那片翠绿的竹林。走了许久,才找到了一些粗壮的大毛竹。苏油挑选了几根最老的竹子,耐心地教孩子们如何锯断、如何剃掉竹枝。
他们忙碌着,将竹子扎成一大捆,用竹篾紧紧地绑在毛竹上。然后,他们合力将这一大捆竹子推入水中,让它顺着溪流漂流而下,一直漂到溪流汇入河流的入水口。
在那里,他们费了好大的劲才将竹子拖上了沙滩。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着那一捆捆整齐的竹子,孩子们的眼中都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这一天,他们不仅完成了分配的任务,更在彼此的心中种下了友谊和希望的种子。而那些关于名字和姓氏的欢笑与争执,也成为了他们童年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在波光粼粼的水岸边,苏油意外邂逅了一片枯黄的芦苇丛,它们在夕阳下摇曳生姿,虽已失去往日的翠绿,却仍带着几分不屈的风骨。
他灵机一动,招呼着身边一群活泼好奇的孩子们,像寻宝一般将这些干枯的芦苇一一拾起,如同收集着自然的馈赠,欢声笑语中,他们将这些宝贝带回了古朴的土地庙。
回到土地庙,苏油利用屋檐下的一排竹子,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造之旅”。
他用细麻绳轻轻环绕在竹竿上,仿佛给它们穿上了量体裁衣的“围裙”,随后取出随身携带的铅笔,在竹干上勾勒出一个个完美无瑕的圆圈,标记出直径恰好三寸、高度亦是三寸的竹筒位置。
几个稍大的孩子兴奋地接过锯子,按照苏油的指示,小心翼翼地锯下了这些珍贵的竹筒,每一下都充满了期待与成就感。
接着,苏油将竹筒内部用细腻的沙子细细打磨,直至其光滑如镜,映出了孩子们专注的脸庞。他又取来一团柔软的陶泥,像魔术师一样,将陶泥擀成了薄如蝉翼的泥板。随后,竹筒成了天然的模具,轻轻一压,一个个完美的圆泥片便跃然眼前。
苏油用圆规在这些泥片上勾勒出一幅幅精细的图案,点点标记如同星辰点缀夜空,再用一根食指粗细的竹棍,耐心地捅出一个个均匀分布、大小一致的圆孔,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匠人的细心与专注。
为了制作更多的模具,他将这片精心制作的泥片烘干,就像保存了一份珍贵的艺术品。接着,他以此为模板,在其他小泥板上复制出同样的孔洞,每一片都承载着孩子们的梦想与希望。
不仅如此,苏油还设计了两块巨大的圆泥板,一块布满密密麻麻的小孔,仿佛夜空中繁星点点;另一块则仅留五个孔,简洁而庄重。最后,他让力气大的男孩子帮忙压制泥板,切割成宽厚的长方条,准备迎接下一场挑战。
夜幕降临,他们点燃了篝火,将准备好的泥坯一一烘干。小泥饼被巧妙地堆叠起来,用竹棍穿过泥孔,对齐固定,孩子们轮流用小手轻轻打磨,直到每一片泥片都平整如初。
随着火焰的跳跃,所有的泥板都化身为坚硬的陶制品,闪烁着质朴的光芒。苏油带着孩子们,砍伐了中等粗细的竹子,为接下来的大工程做准备。几个心灵手巧的女孩则用昨天烧制的大陶盆煮起了饭,香气四溢,温暖了整个土地庙。
苏油则亲自指挥大些的孩子们搭建陶窑,这是一场智慧与团队协作的盛宴。男孩们一个个变身小建筑师,用卵石堆砌起坚固的基座,再用黄泥细心包裹,形成了一圈又一圈的泥圈。
中间预留的大槽,是灰道和进气道的完美结合,每一块石头、每一捧泥土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