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油听完,撇了撇嘴,那表情就像是在说:“咱们这位老祖宗,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咱们这位老祖宗可真是个“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反面教材啊!苏轼轻摇折扇,嘴角挂着几分戏谑:“想当年,咱这位先祖与邻村才子李峤,那可是齐名文坛,人送外号‘苏李双杰’,响亮得跟铜锣似的。”
“可您猜怎么着?《唐书》里头,两人一块儿上了传记,可咱们这位味道公(苏轼先祖的别称),篇幅吝啬得跟饥荒年头的米袋子似的,只有区区三百八十八字,反观李峤,嘿,洋洋洒洒一千五百一十三字,简直是鸿篇巨制啊!”
苏辙接过话茬,眼神里闪烁着敬佩的光芒:“李峤兄年轻时那叫一个英姿飒爽,监军岭南,一手拿笔一手拿剑,愣是把那些獠洞部落安抚得服服帖帖,那是真刀真枪的军功章啊!”
“再来瞧瞧这气节,来俊臣那厮搞阴谋,陷害狄仁杰、李嗣真、裴宣礼一帮忠臣,李峤愣是站出来,跟皇帝唱反调,那叫一个铁骨铮铮,头可断血可流,原则不能丢!”
“说到仁心,武后想在大象山盖个佛像,李峤一封奏折上去,直接算了一笔账:‘造像的钱,够给十七万贫苦人家每户发一千钱了!’这可是实打实的民生大爱啊!”
“更绝的是,中宗皇帝一去不复返,李峤悄悄上书,建议别让相王那些王子留在京城,免得惹祸上身。结果呢,玄宗皇帝一上台,看到这奏折,差点没把人吓出心脏病,有的大臣还撺掇着要砍他脑袋。”
苏轼这时摇了摇头,笑道:“可咱们这位中书令张说大人,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李峤虽然脑袋不够灵光,没看出风向,但他也是一心为国,不能秋后算账嘛。’就这样,李峤居然逃过一劫,跟着当太守的儿子去享清福了,你说,这是不是祖坟冒青烟了?”
苏油闻言,叹了口气,感慨万千:“做个官,难啊!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明明一心为公,却总能找出贬你的理由。”
苏辙一脸正色,语重心长:“所以啊,一时的升降沉浮,别太往心里去。真正的君子,在乎的是青史留名,是死后史书上是寥寥数百字,还是洋洋数千言,记录着你的功绩与智慧。”
苏油闻言,神色肃穆,拱手道:“子由兄此言,犹如当头棒喝,令我醍醐灌顶,足可为吾师矣!”
苏轼则在一旁打趣道:“说起来,咱们这位先祖啊,跟李峤并称‘苏李’,其实吧,就像是烤鸭店里的鸭子和天鹅,虽然都在盘子里,但级别可差得远了。不过,他有一点倒是挺值得称赞,那就是跟弟弟味玄公感情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味玄公要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对味道公那是直接开怼,一点不含糊。可咱们这位味道公呢,嘿,就跟没事人一样,笑眯眯地听着,一点不生气,这脾气,简直比那海里的珊瑚还软和呢!”
苏油望着满地乱窜的家禽,心中也略感无奈,但听到苏轼那番话,还是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子瞻啊,你这张嘴,若是哪天吃了亏,可别怪我没提醒你。这世上,唯独这张嘴,你得学会什么时候该闭,什么时候该开。”
苏轼摆摆手,一脸豁达:“人生在世,有所畏,有所不畏。君子三畏,乃是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至于吃亏嘛,那不过是人生路上的小石子,踢开便是。明润啊,你还是得多读些书,学会在文字间遨游,自然就能悟出这世间的许多道理了。”说着,他还轻轻拍了拍苏油手中的书卷,仿佛那里面藏着无尽的智慧与秘密。
苏油被一句话噎得差点没背过气去,白眼珠儿都快翻到天上去了:“行吧,懒得跟你计较。对了,石家刚刚送来一个香炉,说是咱们赵郡苏氏老祖宗得的赏赐,你快去给鉴定鉴定?”
苏轼一听这话,兴趣立马被勾了起来,像是被鱼儿嗅到了饵香:“走走走,赶紧瞧瞧去!”
苏辙却拉住他,说道:“子瞻,咱们还是先去给长辈们行礼问安吧……”
于是,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来到石苏两家的长辈面前,一番客套寒暄自是免不了。石宽那张宽厚的脸庞上堆满了笑容:“咱是个粗人,不懂那些文物古董的弯弯绕绕,只从这香炉的样子和用料上看,能断出个唐朝的物件儿来,但具体来历还得靠贤昆仲两位大才子给长长眼。”
香炉已经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了祠堂堂屋的正中央,苏轼和苏辙迫不及待地取过来细细端详。苏辙看了一眼炉底的年号“延载”,便摇了摇头:“这延载可是武周的年号,那时候味道公(苏味道)正一路升迁,从凤阁舍人一路做到了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还加了正授呢。”
苏油一听,满脸疑惑:“正授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不就是宰相了吗?那你为啥还摇头啊?”
苏轼的眼睛还紧盯着香炉上的铭文,嘴里随口答道:“你看这炉内铭文,这香炉竟是武后特意命人为咱们这位苏公制作,让他送回家庙供奉的。”
说完,他抬起头来,笑眯眯地看着苏辙:“子由啊,你这是在给咱家老祖宗讳莫如深呢。其实啊,君子犯错,就像日月之蚀,人皆有之。咱们这位老祖宗啊,嘿嘿,说起来还真是让人摇头不已。”
苏辙无奈地叹了口气:“《唐书》里记载咱这位先祖啊,‘善于奏报朝廷事务,熟知朝中各种典故,但前后担任宰相好几年,竟然没什么作为,只知道在中间和稀泥,苟且取容。他曾对人说过“处事不想决断明白,万一错了,定会招来责罚,还是模棱两可、两头讨好为妙。”’因此被时人称为‘苏模棱’。”
“他后来在长安请求回乡改葬父亲,朝廷特别恩准,并命令州县负责他的葬事。结果呢?他借着这个机会侵占毁坏乡人的墓田,役使过度,被宪司弹劾,被贬为坊州刺史。”
苏轼哈哈大笑:“没多久,他又被贬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神龙初年,又因为亲近张易之、张昌宗,再次被贬为郿州刺史。这才有了咱们眉山苏门这一支啊。”
苏油听完,撇了撇嘴,那表情就像是在说:“咱们这位老祖宗,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咱们这位老祖宗可真是个“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反面教材啊!苏轼轻摇折扇,嘴角挂着几分戏谑:“想当年,咱这位先祖与邻村才子李峤,那可是齐名文坛,人送外号‘苏李双杰’,响亮得跟铜锣似的。”
“可您猜怎么着?《唐书》里头,两人一块儿上了传记,可咱们这位味道公(苏轼先祖的别称),篇幅吝啬得跟饥荒年头的米袋子似的,只有区区三百八十八字,反观李峤,嘿,洋洋洒洒一千五百一十三字,简直是鸿篇巨制啊!”
苏辙接过话茬,眼神里闪烁着敬佩的光芒:“李峤兄年轻时那叫一个英姿飒爽,监军岭南,一手拿笔一手拿剑,愣是把那些獠洞部落安抚得服服帖帖,那是真刀真枪的军功章啊!”
“再来瞧瞧这气节,来俊臣那厮搞阴谋,陷害狄仁杰、李嗣真、裴宣礼一帮忠臣,李峤愣是站出来,跟皇帝唱反调,那叫一个铁骨铮铮,头可断血可流,原则不能丢!”
“说到仁心,武后想在大象山盖个佛像,李峤一封奏折上去,直接算了一笔账:‘造像的钱,够给十七万贫苦人家每户发一千钱了!’这可是实打实的民生大爱啊!”
“更绝的是,中宗皇帝一去不复返,李峤悄悄上书,建议别让相王那些王子留在京城,免得惹祸上身。结果呢,玄宗皇帝一上台,看到这奏折,差点没把人吓出心脏病,有的大臣还撺掇着要砍他脑袋。”
苏轼这时摇了摇头,笑道:“可咱们这位中书令张说大人,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李峤虽然脑袋不够灵光,没看出风向,但他也是一心为国,不能秋后算账嘛。’就这样,李峤居然逃过一劫,跟着当太守的儿子去享清福了,你说,这是不是祖坟冒青烟了?”
苏油闻言,叹了口气,感慨万千:“做个官,难啊!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明明一心为公,却总能找出贬你的理由。”
苏辙一脸正色,语重心长:“所以啊,一时的升降沉浮,别太往心里去。真正的君子,在乎的是青史留名,是死后史书上是寥寥数百字,还是洋洋数千言,记录着你的功绩与智慧。”
苏油闻言,神色肃穆,拱手道:“子由兄此言,犹如当头棒喝,令我醍醐灌顶,足可为吾师矣!”
苏轼则在一旁打趣道:“说起来,咱们这位先祖啊,跟李峤并称‘苏李’,其实吧,就像是烤鸭店里的鸭子和天鹅,虽然都在盘子里,但级别可差得远了。不过,他有一点倒是挺值得称赞,那就是跟弟弟味玄公感情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味玄公要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对味道公那是直接开怼,一点不含糊。可咱们这位味道公呢,嘿,就跟没事人一样,笑眯眯地听着,一点不生气,这脾气,简直比那海里的珊瑚还软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