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下一站,天下(一)(2 / 2)

刀尖上的大唐 老蜻蜓 3021 字 10个月前

若论起来,郑守义也是宋瑶的贵人之一。在天德军最为困窘时,正是郑守义给了宋瑶希望。如今又打通了河西,前景一片光明,宋瑶对郑守义是真心感激。

就是……

就是这一路……

就是夜里都太闹了,尤其是那一夜!

哎呀,这老不羞。

福禄绵延么?俗,俗啦!

郑守义微微一笑,拨马东行。

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烟。

五月廿五日。

至中城。

与东城一样,这座河外受降城也重生了活力。

城外的河渠已经开掘,田连阡陌,牧草茵茵。

中城守将唤作唐骏,振武军本地人士,还是当初王有良、郑全忠治东城时投的军。后来一路积功,恢复中城时就被派过来做了守将。

还真是占一地,治一地。

军士巡哨。

农人忙碌。

牧人畜牧。

工人做工。

商旅往还。

这井然有序,别有一种和谐美。

越看越喜欢。

六月初一。

至东城。

守将已换了符存审的部将。

河东降将太多,郑守义没什么印象。

在大唐治下,除了卢龙系,河东系就是第二大山头。周德威,符存审,已经出了两任节度使,也都挂着枢密衔。

李老三高啊。

东城,牧场牲畜如云,农田麦浪滚滚,再不是早年间的荒败。

六月二十日。

至晋阳。

从甘州出来,走走停停近三个月,受限于传递不畅,郑守义仿佛一个聋子瞎子,几乎完全失了外界的消息。

结果,到这里才知道周德威与秦光弼都在积极备战。

四月,朱梁的河中节度使冀王朱友谦,发兵袭取同州,自行任命儿子朱令德为忠武军留后,并向朱梁朝廷表求节钺。朱友贞未许,于是朱友谦转头就来找唐王求封。

李老三大笔一挥,已经准了。

呵呵,朱温的这个好义儿,再次向朱梁朝廷插了一刀。

为什么说是再次?因为当年朱有珪弑父篡位时这位哥就反过一次,只不过后来朱友贞上台,这厮又跳回去了。

好嘛,这是又跳过来了。

周德威备战,就是准备借此机会谋求南下,全取关中。

周扬五,毕竟是不甘寂寞的。

至于秦光弼为什么要备战么……

打洛阳?

也对也不对。

确实是要打洛阳,但并非秦光弼立功心切。

外甥李洵早晚外放一个实权藩王。

而老秦自己已是枢密副使,以他的资历与根基,是想入中央入中央,想去边疆去边疆,完全没有争功的必要。所以李老三在河南折腾好几年,只要李枢密不说让他动,秦大帅就踏踏实实在晋阳练兵搞生产,绝不自寻烦恼。

这次主要是李老三在河南栽了个不大不小的跟头,似乎是感觉东边硬干效果不好,所以让老秦动一动,看看情况。

“什么?进展不顺利?”听说李三在河南栽跟头,郑守义很不理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小十一说这厮带了近十万大军在河南,而且梁军都那样了,还能栽跟头?

郑守义本以为等他入塞,哪怕没打下汴梁城,至少也已重创了梁军主力。

没成想,完全不是那回事。

那是怎么回事呢?

秦光弼同样是一脸的迷茫,道:“说是兖州张万进欲降,刘鄩率兵围城,三郎取郓州后移兵兖州。本意击破刘鄩部,顺势进攻汴梁。

双方相持多日,三郎累次搦战,刘鄩皆不应。

我军欲以发机飞火攻寨,梁军亦发震天雷还击,不分胜负。

忽而城中梁将杀张万进,开城迎了刘鄩入城。

随后王彦章亦率部赶到,屯兵我军侧后。

三郎见无战机,欲撤军,刘鄩却引军出城,王彦章亦发兵来,一南一北。

两军遂战。

双方皆发以飞火,各有兵马受惊。我军数次突阵,刘鄩军几乎不支,但王彦章部亦曾突入我阵。自晨至暮,各有伤亡。后三郎退至平陆驻扎,刘鄩、王彦章则在瑕丘与任城。”

大概叙述了河南的战局,秦光弼搔搔头道:“梁军主力都在河南,朱友谦又取了同州,洛阳一线兵力空虚。我拟趁机南下,看能否取洛阳。便是拿不下来,也能为河南创造战机。

韩进通那边已联系过了,这厮同意助拳。

周德威在关中动一动,朱友谦等无力东顾。若能取洛阳,汴梁西门大开,朱友贞亡无日矣。”

虽是军中元老,但是从当年征山北开始,秦光弼就被大李子另做安排,不是练新兵就是看后院,后来干脆让他做了个都教练使。

也是李老三上台,秦将军总算焕发青春,来晋阳做河东节度使。

当然,这件事上洵哥儿多少受些委屈。

可是讲良心话,秦光弼还是觉着如此安排是最好的选择。

洵哥儿即将去辽东,渤海国羸弱,取之不难。拿下海东盛国,在那边做个实权渤海王,老秦觉着不错了。

若是可能,他秦某人都想找个地方做实封王爷。

看看这老黑,人老郑家在河西这就算是站稳啦。

秦将军是真心有点向往。

如非风沙大,咱秦爷也想去。

嗯嗯,也就是畅想一下。

听了秦光弼的陈述,郑守义啧啧有声。

心里有点懊悔。

他是听了十一郎所说,以为梁军要完蛋了,所以赶着东来。结果秦光弼告诉他,梁军刚在兖州挫败了李老三的攻势?

这事情闹得。

郑守义都想调头回河西去了。

倒是旁边跟随着的十一郎有些兴致盎然。

去年被发配去河西没赶上攻郓州,十一郎好生难过,就怕等他回来汴梁都被打完了。现在好,大军还在郓、兖之间徘徊,小爷总算是能赶上这场大战。

朱梁,这可是篡唐的凶手,能够亲手参与灭梁大战,这是何等伟业。

嘿嘿。

哈哈。

郑守义起手一个脑炮,扇得儿子转圈,斥道:“小兔崽子,良心都叫狗吃了么,你李三叔栽跟头,还乐?没规矩。”

十一郎也不在意挨这一下。

唐王曾说,大丈夫一世,生于天地之间,当何为?高官显爵,封妻荫子,固是人生之乐。但是,若能于乱世奋起,挽此天倾,更是英雄所为。待其暮年,回首往事,方可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亦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十一郎知道,唐王此言有人不信有人信。

比如,高家哥哥就未必信这个。

他投讲武堂,只因父辈走错了路,想从军重振门楣罢了。

这不能说错,十一郎只是晓得,对于振兴大唐,高家哥哥并不真在意。

但是,十一郎信!

郑十一郎记得清楚,那年他陪母亲南归,在燕郡城为契丹包围。时,城中守军不多,娘娘甚至都要带着一众家人上城,他小小年纪也曾在伤兵营里帮工。

听那城头厮杀,听那断胳膊少腿的伤兵哀嚎,看一具具尸体被抬走,被焚烧。那稀奇古怪的气味曾让他一日数呕,肚儿里的酸水都倒干净了。‘

明明很饿,但就是吃不下东西。

勉强吞下,转脸就全吐了干净。

他真怕哪天秃头蛮打进城来呀。

虽然最后守住了,但娘娘受伤昏迷多日,鬼门关前走一圈。月里朵和两个弟弟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后来他才晓得,就在那个夜里,月里朵和两个弟弟被人从院子里明目张胆地拐带走了。

想一想就不寒而栗啊。

后来到幽州,到义武,阿爷依旧常常出征。

别人或许不知,但十一郎却记得,无人时,静夜下,娘娘总会偷偷垂泪。

他知道,娘娘是为阿爷担心。

当初参军,确实是跟着高家哥哥胡闹好玩。

可是,当他进了讲武堂,听了教官尤其是唐王的讲解,十一郎才晓得,原来,这世界并不总是这样混乱。

至少,大唐从贞观到天宝,塞内曾有百余年的平安喜乐。

唐王说,这世道病了,是爷们就该给他治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唐王说,百余年和平太短,塞内该有更长久的繁荣。

呵呵。

十一郎觉着,休说百年,哪怕有五十年和平他都心满意足。

因为,从他记事起,就是无休止的战争与杀戮。

他这一生,早已见惯了死人。

但是,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