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里热闹非凡,宫里挂满了大红灯笼,各宫主殿都铺满了红地毯,李旭给后汉皇室,后唐皇室都送去赏赐,还有东瀛的天皇,后燕皇室,后梁皇室,这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李旭没有忘了他们。
全大明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文臣们庆祝在屠夫手里又活了一年,今年政绩不错,朝廷赏赐也很丰厚,可以过个肥年。
武将们更是开心,今天他们没打啥仗,但是被晋升了军衔,也是很开心了,至于东征军,他们打了好几个月近一年的仗,只要活下来的,都立了大功,可想而知,以李旭对军队的重视,自然不会亏待他们。
大年三十到了,年味儿也越来越浓了。不过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抱怨,每次都是聚一起吃个年夜饭,老祖宗传下来的过年规矩,就没有新鲜一点的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嘿嘿,谁说老祖宗这么没创意了?
比如下面这几样,古人除夕时的活动,就都拥有着,各自别样的热闹。
物华天宝的大明王朝,还有宵禁的规矩,夜晚通常是冷冷清清。但每年的除夕夜,却是被宵禁“禁”了一年的濮阳百姓们,最为撒欢的热闹活动:驱傩。
驱傩,这是中国传统的驱鬼迎赛神活动。在中国民间传说里,“年”本是一种凶残的怪兽,所谓“过年”,就是要把怪兽打跑。既然是“打怪”,那么当然要组团出动。于是就有了历史悠久的“驱傩”活动。发展到大明年间,更是空前的除夕夜场面。
大明京师濮阳城,每年除夕夜时的“驱傩”活动,通常是一对男女,戴着老婆婆老先生的面具在最前头领舞,即“傩翁”和“傩母”,身边围着千百个戴面具的欢快小朋友,即“护僮侲子”,后面跟着的,就是戴着各种面具吹拉弹唱的百姓们。一个“驱傩大队”就这么浩浩荡荡,在濮阳城里尽情欢舞。
这撒欢时刻,要想玩的高兴,关键还要看驱傩大队的领头者带节奏:必须要唱好驱傩词。
适从远来至宫门,正见鬼子一群群,就中有个黑论敦,条身直上舍头蹲……正南直须千里外,正北远去不须论!
翻译成白话就是:一群怪兽就在前方,其中一个黑黑的家伙就趴在屋檐上……咱们把这家伙一脚踢出千里外,抓到北方充军去!激扬的乐曲里,这一番开唱,当然相当带节奏。狂欢里的百姓们,也就撒欢了唱跳,痛痛快快撒一回野。
当然,真正叫他们痛快的,可不是子虚乌有的“怪兽”:辛苦一年了,一年里多少的郁闷不快,就在这除夕的夜晚,酣畅淋漓的撒出来,扔在这即将过去的一年里!
比起宵禁严格的大唐来,商品经济发达的大明,春节当然热闹得多,除夕之前,从进入腊月起,濮阳城的市面上就相当热闹。“撒佛花韭黄生菜薄荷胡桃”等蔬菜全都热卖,各个都是年夜饭里必须的食材。另外一直到除夕当天,家家户户都要腌制储备腊肉腊月,有的一直能吃到次年夏天。
而且,从腊月到除夕,濮阳城的街头上,已经渐渐热闹。大明春节的重头,还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但在除夕时,濮阳城的宫门对面,已经搭起了灯棚,各种彩灯都在紧锣密鼓营造。市面上的“预热”也开始了,御街两旁的长廊下,每天都有垫场的杂技歌舞评书表演,且一天比一天热闹。于是除夕那天时,许多人也会“邀朋约友,夜游天街,观舞队以预赏元夕”——先瞧个新鲜。
但除夕,也有大明除夕的家庭大典:年夜饭后的守岁,全家人往往会围在炉旁,一整夜不睡觉,就这样“守”到新一年。但最让人忍俊不禁的,却还是大明的孩子们:小孩们会在这一刻,结伙撒欢向外跑,在街巷里欢快的唱着儿歌。
通常是“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也就是在辞旧迎新的那一刻,把“痴呆”统统扔在旧一年。新一年开始,就是个更聪明茁壮成长的小孩。
时代在变,岁月如梭,但盼孩子聪明健康成长的心愿,一首“卖痴呆”早唱尽,从不曾变。
大明的除夕,也是相当忙碌。比如“守岁”的规矩,在大明就更繁杂:年二十四的时候,就要更换好桃符门神,到了除夕这天,更要祭祀祖先百神,更要把松柴架的像屋子一样高,然后再向天点火焚烧,即“烧火盆”习俗。除夕夜的城市里,往往是烟火漫天,简直是“灿如霞布”。另外还要在床下燃灯,以祈祷第二年的气运。
不过,比起这些火热的场面来,也同样是除夕夜,另一个大明春节时的热闹活动,也在悄然“预热”:大明的“贺岁大片”,各类节日戏曲演出。
大明的戏曲比后唐更发达,看戏的活动,是春节里的重头戏。单是大明的皇宫里,就常年养着五百多人的戏曲班子,这主要归功于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