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和吕良做了一个约定,如果真的到了危难的关头,无法传递消息,便请君赴死,用自己的死讯以舆论的方式传出最后一丝惊天之变的消息。”
“果不其然,之后的暗卫的线索就断了,燕王封锁北京九门之后便再也难以得到北京之中的消息。”
“但是吕良被在城头挂了三天,然后又被焚烧成灰烬,如此惨烈的死法,一定是吕良和我的约定,他是在告诉我什么?”
“什么样的消息值得吕良意思来传递?”
“同时,一同传来的消息便是皇上的圣旨要求我们进入北京,拥立皇太孙继位,然后由燕王担任摄政王。”
“这一条条的线索加起来,难道还不能说明北京发生了大事吗?这个大事可不是假传圣旨,这种小事而是皇上可能出事了,只是当时证据不足,我不敢胡乱猜测,怕动摇本来就不稳定的南方人心。”
“但是生机就摆在燕王面前,您说的对,拖的越久,对燕王越不利,拖着就证明他无可奈何,我不认为燕王是那种贪婪到极致而不知情形的人,此才做出了这种大胆的猜测。”
太子妃不是胡说,是说的非常的有道理。
“母后…”
“有什么办法可以确定皇上的情况?”马太后沉默了片刻之后,一字一顿的询问。
“恐怕没有…”太子妃说。
“我们要不然直接派人说是去照顾皇上,看皇上的情况如何探望一下,如果燕王同意派出的人安全回来,那自然是皆大欢喜,如果真的皇上出事,恐怕马上便是图穷匕见了。”
“去探查吧。”太后说。
“好,儿臣马上北上,不过有焱着孩子一直跟在我身边,我也想把打仗的本事传给他,不如让他和我一块去吧。”
听到了朱林的话,马皇后再次沉默了一会儿,点了点头,因为她实在是无人可用,也没有理由将朱有焱留在身边,并只能同意让朱林带走世子。
五日之后,父子二人便回到了北京城外的中军大营之中,为了确定皇上是否安全,朱林马上派人请来太医以及照顾人的奴婢带到城下请求入城,结果被燕王拒绝了。
朱林的心中越感不妙,难道真的是被自己的女儿猜对了,当即又自作主张书信一封?
他明白,燕王是一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这次可下了狠料。
信中写着,只要能让他手下的人见皇上一面,确定皇上是安全的,太后便同意让他们带皇上去甘肃,到了甘肃,放下圣旨之后再迎回皇上,但是他们迎接皇上的队伍要一同随行,而且人数不会超过三千。
当然了,这些话全都是在扯淡,唯一的目的便是能见到皇上,确认皇上是否无恙。
这封所谓的信送到皇城之后,并没有得到回应,朱林投石问路的举措,反而让前方更加的扑朔迷离。
然后便有一道消息传来,震惊了朱林,震惊了整个中军,震惊了河北,震惊了全国,同时也震惊了全世界。
永昌皇帝朱标驾崩,皇太弟朱棣敬告天地神只,灵前继位,建元永乐。
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朱灵直接怀疑他的耳朵是不是坏掉了,从而听错了消息,在确认了三遍之后没有听错,然后他勃然大怒。
为什么不让他见皇帝?那只有皇帝早就驾崩了,这些日子朱棣一直在空手套白狼,把朝廷当猴一样的耍,把朝廷的脸面,朝廷的善意踩在脚底,肆意的凌辱。
如今,居然召集文武百官在太庙三跪九叩称帝。
“朱棣匹夫,不杀你,誓不为人。”
朱林传令三军。
足足有三十万人在北京城的四周,想要动员这三十万人,足足需要一两天的功夫,何况是全军出击。
但这距离太后给定的期限还有一段的时间,朱林在积极备战的同时密奏太后具体的情况。
等到太后的旨意回到面前之时,只有八个字。
“北京上下,一个不留。”
永乐元年,北京自立为皇帝的永乐皇帝朱棣和汉王朱林在北京城外展开殊死一战。
朱林先是拿出了酒肉以及大批的金银直接交给了那些士兵,战前鼓舞动员之后,兵分四路,团团包围北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时间,黑云压城。
朱棣自然也不遑多让将所有的大炮全部都抬到城口,然后疏散百姓,将百姓,迁移到靠近城墙的部分,利用反斜面阻止朱林的火炮进攻。
同时,加强城内的监管,防止有内乱的出现,将负责做饭的粮草以及军事器械隐藏在地下以及安全的地方,同时准备持久作战。
朱林在前三天直接命令炮火洗地,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贯彻太后的指令。
三千门大炮一刻都不要停,炮弹无限量的供应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三天之内让北京城内一块儿完整的瓦都不要有,一块立着的柱子都不要留。
男女老幼死活不论,再说了,想要放过老幼妇孺,也不可能炮弹之下人人平等,炮弹可不会长眼睛说你是老弱妇孺,他就不炸你。
燕王知道朱林的三板斧,先是火炮攻城,直接将城墙轰塌,然后就会派着骑兵以及重甲步兵拓宽道路,一举攻入。
但是北京城里面可都是钢筋混凝土,想要将这些全部轰烂,几乎是不现实的。燕王猜测,朱林到时候一定会使用攻城的云梯,然后刺刀见红。
打仗讲究的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因此,他不让士兵马上的反击,而是养精蓄锐挺过第一轮的炮击,因为对炮是无论如何对不过的,与其徒增伤亡,不如避其锋芒。
三天的炮击结束之后,上千架云梯已经从四面八方推了过来,云梯甚至要比北京城的城墙还要高,上面的重甲步兵已经蓄势待发,只要放下云梯上的吊桥,他们便是最英勇的破阵之士。
残阳如血,血染城头,大明最精锐的两股军队便在大明的领土之上爆发出最惨烈的战斗,城墙便如同一座铡刀,双方的士兵被不断的推倒铡刀之上,然后玉碎于此。
残忍而又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