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目光犀利,望着韩非,语气带着一丝嘲讽:“公子耀独挑重担,已是难得,岂能再做牺牲。”
王贲赞同道:“确实,即使十个我,也无法完成如此重任。”
李斯提议:“陛下,韩大人既然对此充满热情,何不让其负责郡县道路的修建。”
淳于越附和道:“是啊,我和李大人还有其他事务,确实需要公子耀的协助,韩大人接手再合适不过。”
韩非等世家与诸子官员皆愣住,这场会议显然早有预谋。
他们的立场已昭然若揭,支持赢耀,任何异议都将面临挑战。
秦昭转向荀子,询问:“先生,有何见解。”
荀子从容起身,陈述:“臣以为,让公子耀继续外任并不妥当,他已贡献巨大,不宜再增添负担。”
荀子深知,强行让赢耀远离中枢已不可能,君意已决,无法动摇。
韩非看着荀子,心中愤慨,荀子此举无疑是打了他们世家的脸。
他暗自思量:“老夫子,我们本是一路人,为何要如此。”
韩非虽不愿做那个出头鸟,但此时此刻,他的沉默只会显得更加突兀。
秦昭宣布:“罢了,小九的功绩,朕心中有数。
小九,朕命你为大理寺卿。”
此言一出,满朝皆哗然,似乎蒙毅的职位将有所变动。
然而,蒙恬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臣蒙恬坚决支持陛下的决定。”
随后,蒙毅也表态:“臣愿让位给公子耀,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秦昭微笑道:“各位勿需慌张,朕还有后话。
蒙毅将转任度支令,赢腾接任太史令。”
此言一出,众人的疑惑逐渐消散,一场宫廷权力的游戏正在悄然上演。
冯去疾忽然领悟到,嬴政先前召集李斯、王缩和蒙毅入宫,实质上是为了处理高耀的任职问题。
作为首席御史,他竟被排除在外,这清晰地表明他的信任已经动摇。
嬴政的这一举措,昭示着他对世家和百家学者的信任度正在减弱。
王绾微笑着说:“陛下英明,让九公子担任廷尉,真是恰如其分。”
王绾以往保持着中立,但现在局势已然变化,他明白需要顺应时势调整立场。
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扮演和事佬的角色。
高耀私下里为李斯和王缩提供了丰厚的利益,他们达成了默契,共同推动学宫的建立。
对于军方三大巨头来说,得益更为显着,他们装备精良,得益于嬴耀的慷慨投资。
而且,全军都在推广嬴耀提供的功法,资源主要出自他的支持。
如果他们不站在嬴耀这边,那简直是不可思议。
荀子无奈地摇头,冯去疾的行动过于急躁,世家和百家显得过于自信,误以为皇帝畏惧他们,或是担忧百官集体反对。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只要嬴耀愿意出钱,军方和李斯、王绾都会毫不犹豫地支持他。
蒙家公开表态支持,意味着他们已把赌注押在了嬴耀身上,扶苏这位长公子则彻底失去了蒙家的支持。
显然,嬴政更倾向于让嬴耀成为未来的储君。
面对愤怒的官员们,嬴耀傲慢地说:“同事们,谁能像我这般成就一项工程,廷尉的位置就归他。
有本事的,尽管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