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从质问变成了直接下达指令(2 / 2)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你们是来反映问题的,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郑建国说,他的语气平和,听不出半点居功的意思。官腔之外,他更像一个关心晚辈的长辈。

他接着叮嘱道:“老张,你现在要做的有几件事,你记一下。第一,把这个消息尽快通知到其他工人,稳住大家的情绪,告诉他们不要再采取任何过激的行动,一切等周五开完会再说。第二,你们内部商量一下,选出三到五个能说清事情、头脑也清醒的代表,到时候一起来参会,人太多了场面容易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你们回去把手头上所有能证明开发商承诺过的材料都准备好。比如当时跟你们谈话的刘经理的名片,有没有相关的录音、聊天记录,或者是在场的其他证人。把要说的话,要问的问题,都在纸上列个一二三,做到有理有据。”

郑建国这番话说得极为细致,几乎是在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去为自己争取权益。他知道,这些朴实的工人,光有一腔怒火是不够的,面对开发商那种老油条,他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老张在电话那头连连应声,不住地说:“哎,哎!我记下了,郑局,您想得太周到了!我们这就去准备!”

郑建国嗯了一声,觉得还有件事需要补充。他想了想,从笔筒里拿起自己的另一支笔,翻到笔记本的扉页,那里写着他的私人号码。

“老张,还有个事。”他说,“我办公室的电话,你白天打才有人。这样吧,我把我的手机号也告诉你,你记一下,139xxxxxxxx。这几天,如果有什么紧急的、突发的情况,你们自己处理不了,可以直接打这个电话找我。记住,是急事。”

把私人手机号给一个素昧平生的上访群众,这在体制内并不常见。但郑建国觉得,这不仅是一个电话号码,更是一颗定心丸。他要让这些已经被逼到墙角的人知道,政府这里,有一扇门是随时为他们敞开的。

电话那头的老张再次沉默了。这一次的沉默,比之前更加沉重,也充满了更深的感动。他结结巴巴地,半天只说出几个字:“郑局……您……这……我……”

一个普通的工人,何曾有过这种待遇——市局的领导,不仅亲自为他们出头,还把私人手机号给了他们。这份信任和尊重,远比开协调会本身,更能温暖人心。、

打完给老张的电话,郑建国感觉心里的一个疙瘩暂时解开了。他将手机放在桌上,端起已经凉透的茶杯,将里面的浓茶一饮而尽。苦涩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让他因长时间通话而有些发干的嗓子舒服了不少,也让那股烦躁的火气跟着平复了下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之后两天,也就是周三和周四,郑建国重新被卷入了日常工作的洪流中。

周三上午,他参加了局里关于上半年工作总结的冗长会议,听着各个科室汇报那些枯燥的数据和官样文章,他的思绪却好几次飘远。当分管城建的副局长在上面念着“……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项目保驾护航……”时,郑建国的脑海里浮现出的,却是老张那张布满褶皱和期盼的脸,以及王总在电话里那套圆滑得近乎油腻的说辞。

他一边在笔记本上记下会议要点,一边忍不住在想:保驾护航,到底保的是谁的驾,护的是谁的航?是这些给城市添砖加瓦的普通工人,还是那些财大气粗、精于算计的开发商?

他知道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它像一根细小的刺,扎在了心上。

他一边处理着手头积压的文件——城西老旧小区改造的申请、北郊工业园区排污管道的整改报告——一边始终惦记着工人们的这个事。 这件事就像一根无形的线,牵着他的心神。每次电话铃响,他都会下意识地以为是老张打来的,担心是不是又出了什么变故。而每当在文件里看到“宏远集团”或者“城南项目”这几个字时,他的眉头都会不自觉地皱起来。

周四下午,离协调会只剩不到二十四小时了。送走最后一波来汇报工作的下属后,郑建国锁上了办公室的门,特意嘱咐外面的秘书,如果没有天大的急事,不要打扰他。

他从文件柜最下面一格,拖出一个沉重的、印着“城南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蓝色文件夹。打开来,里面是厚厚一沓资料。他抽空,将相关的政策文件和项目审批资料,仔仔细细地又重新捋了一遍。

台灯的光晕在他面前投下一片安静的明亮。他戴上老花镜,手指捻着纸页,目光在那些密密麻麻的铅字上缓慢移动。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补偿方式……货币补偿金额……他用红笔在旁边画了个圈。

《市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补偿安置办法》附件二……关于临时安置补助费的标准……他又用笔在下面划了一道重重的横线。

他的目的很明确,他是在为第二天的协调会寻找“弹药”。他想着开会的时候,要怎么帮那些可能说不清楚话的工人,把他们凌乱的诉求,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 比如,他们要求的“额外补偿”,到底有没有哪怕一点点的政策擦边球可以打?那个“产权车位”的承诺,在项目最初的规划公示里,有没有留下任何可以引申解释的蛛丝马迹?

他要把这些诉求,掰开揉碎了,一一对应到白纸黑字的政策规定上去。 只有这样,才能让开发商无从抵赖,也让自己的“协调”站得住脚。

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资料和自己做的笔记,郑建国摘下眼镜,揉了揉酸胀的鼻梁。他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和远处亮起的万家灯火,心里不禁泛起一阵无力感。

他很清楚,自己终究只是一个处在中间位置的普通干部,手里的权力是有限的。 他不是法官,不能直接判决;他更不是主管城建的市领导,无法用行政命令去逼着财大气粗的开发商,为一句口头承诺就多掏出几百万来。 强行施压,最后很可能落得个两头不讨好,甚至给自己惹上一身麻烦。

但是,他又无法坐视不理。

他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就是至少要保证,工人们那些写在合同里、法律里,该得的一分一毫,都能分毫不差地落到他们的口袋里。

决不能让宏远集团用那些花里胡哨的话术和法律陷阱,把这群老实人给忽悠了。

周五下午两点四十五分,距离约定的协调会还有一刻钟。

市局三号会议室里,郑建国已经提前到了。他让科室里跟着进来学习的年轻同事小刘,把窗户推开一道缝,让午后略带凉意的风吹散了房间里沉闷的空气。桌上,印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白色瓷杯已经沏好了热茶,袅袅的蒸汽在微光中升腾。郑建国坐在主位上,面前摊开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是他这两天准备的要点和相关的政策条款。他准备好了一切,只等着双方的到来。

没多久,门被轻轻敲响了。老张带着另外四个男人拘谨地走了进来。他们一共来了五个代表。 这几个人显然特意收拾过,身上都换了最干净的衣服,但常年劳作留下的痕迹——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以及眼神里那份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局促——却无法掩饰。他们像一群误入瓷器店的壮牛,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碰坏了什么。

“郑局……”老张看到郑建国,像是看到了主心骨,快步走上前来。

“来了,老张。别紧张,都坐吧。”郑建国温和地指了指会议桌的一侧,示意他们坐下。他能感觉到,他们紧绷的身体里,蕴藏着压抑已久的愤怒和最后一丝希望。

工人们落座后不久,会议室的门被“唰”地一下推开了,一股混杂着古龙水和皮革味道的气息涌了进来。开发商那边,王经理领着两个手下,踩着锃亮的皮鞋,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 王经理依旧是那身笔挺的西装,脸上挂着程式化的微笑;他身后跟着一个戴金丝眼镜的年轻人,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神情精明,看起来像是法务或助理;还有一个年轻的女职员,手里捧着一沓文件,亦步亦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三人在会议桌的另一侧从容落座,与局促不安的工人们形成了鲜明、甚至有些刺眼的对比。

三点整,郑建国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对峙分明的两方,开口道:“今天请大家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沟通问题、解决问题。希望大家都能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心平气和地谈。工人代表这边,你们先说。”

他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那根紧绷的弦,瞬间就被拨响了,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一开始,不等老张开口,他旁边一个脾气最火爆的、名叫李大头的工人“腾”地一下就站了起来, 满是血丝的眼睛死死瞪着王经理。

“王经理!你们宏远集团还要不要脸了!当初那个姓刘的拍着胸脯跟我们保证,除了补偿款,每家再给一个产权车位!现在房子拆了,地也平了,你们他娘的说话不算数了?” 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胸膛里吼出来的。

他这一发作,立刻引燃了其他几人的怒火,大家七嘴八舌地附和起来:

“就是!骗子!把我们当猴耍!”

“要不是信了你们的话,我们能那么痛快签字吗?”

会议室里顿时一片嘈杂。郑建国眉头一皱,用指关节敲了敲桌面,发出“笃笃”的声响。

“一个一个说!李师傅,你先坐下,让老张说。”

老张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情绪,他黝黑的手掌按住那本已经翻得卷了边的笔记本,沉声说道:“王总,我们不是来无理取闹的。我们都是粗人,只会认死理。当初你们项目上的刘经理,前前后后找了我们十几趟,嘴上说得比唱得都好听。白纸黑字的补偿我们认,但他亲口承诺的额外补偿和车位,也是你们给的条件,现在为什么就不认账了?”

面对工人们群情激愤的控诉,王经理脸上那职业性的微笑却丝毫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