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审慎用人,以实绩论英雄(2 / 2)

贞晓兕记录了宋璟的人事安排,发现了他极其精细化的管理艺术。

对李邕、郑勉:人岗匹配与“特质-因素论” 他识别出这两人具有高才能但性格有显着缺陷(可能偏执、好斗)。

宋璟的解决方案不是简单地弃用,而是进行“人岗匹配”。

刺史职位需要独当一面,相对独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隔离其性格缺陷对中央政务的干扰,同时发挥其才干。这类似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特质-因素理论”(Trait-Factor Theory),将个人特质与职位要求进行最佳匹配。

贞晓兕想到了对元行冲:基于绩效的“能上能下” 他打破了“能上不能下”的官场潜规则。

元行冲在试用期(或考察期)后被证明不称职,果断调整回其擅长的原职(左散骑常侍,更侧重学术、谏议)。

这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官职是责任和能力的要求,而非单纯的荣誉或待遇。这有助于建立一种“绩效文化”(Performance Culture)。

对陆象先:“宽严相济”的领导风格识别 他准确判断陆象先“宽厚而不纵恶”的领导风格,适合治理复杂的京畿地区(河南尹),这需要平衡人情与法度。

有人举荐一个叫范知濬的隐士,把他的文章送给宋璟看。宋璟看后,批示道:

“我看了他写的《良宰论》,很是谄媚。身为隐士,就该直抒胸臆,不该如此曲意迎合!假如你觉得你写的文章好,就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一比高下,不可通过其他途径投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宋璟的影响下,唐玄宗也对企图通过旁门左道获得晋升的人反感。河南参军郑铣、朱阳丞郭仙舟向朝廷设置的意见箱里投诗,唐玄宗看后,下诏:

“看了他们的诗,崇尚道家,至于处理实务,所云却不切实际,就随其所好吧。”

免去二人的官职,勒令他们出家为道士。

这两件事针对的问题古往今来,都是是官场“潜规则”和“投机行为”。

对范知濬:抵制“投射性认同” 范知濬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投机:他预先揣摩上位者(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