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传承之光(2 / 2)

“我觉得咱们不能盲目地跟这些商家合作。”秦淮茹率先发言,“咱们传承传统技艺,可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它延续下去。”

“对,咱得坚守底线,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变了味。”赵文博深吸一口旱烟,缓缓说道。

许大茂却有不同的看法:“可咱们也得考虑实际情况啊,有了资金,咱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门技艺。”

众人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最终,李满仓拍了拍桌子,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李满仓认真地看着每一个人,“咱们既不能拒绝所有的商业合作,也不能被利益冲昏头脑。咱们得挑选那些真正尊重传统技艺、能帮助我们传承下去的合作伙伴。”

大家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满仓和众人仔细筛选着每一个合作邀请,谨慎地与商家进行沟通和协商。

在这个过程中,四合院的孩子们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熏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棒梗经常带着孩子们参与到一些简单的工艺制作中,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

“叔叔,我长大后也要像你们一样,守护这些传统技艺。”一个孩子天真地说道。

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李满仓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传统技艺的传承有了新的希望。

经过一番努力,四合院终于与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企业达成了合作。这家企业承诺,将以保护和传承为目的,与四合院共同开发一系列与更钟和传统技艺相关的文化产品,并且会投入资金建设一个传统技艺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合作的推动下,传统技艺博物馆很快动工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四合院的众人每天都会来到工地,关注着工程的进展,心中充满了期待。

与此同时,李满仓和赵文博等老一辈艺人也没有闲着。他们开设了传统技艺培训班,免费招收对传统技艺感兴趣的年轻人,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培训班上,李满仓拿着刻刀,耐心地指导着学员们雕刻钟体上的花纹。

“下刀要稳,力度要均匀,每一刀都要体现出传统的韵味。”李满仓认真地说道。

学员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手中的刻刀小心翼翼地在木头上游走。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个个精美的雕刻作品逐渐成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技艺博物馆终于建成了。博物馆的外观仿照古代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馆内陈列着各种与更钟铸造技艺相关的文物、工具和资料,还有栩栩如生的模型和演示视频,生动地展示了更钟的铸造过程和历史文化价值。

开馆那天,四九城的各界人士纷纷前来祝贺。热闹非凡的场面中,李满仓站在博物馆门口,望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心中感慨万千。

“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传统技艺终于有了一个属于它的家。”李满仓对身旁的赵文博说道。

“是啊,以后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赵文博笑着回应道。

博物馆开馆后,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这天,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在家人搀扶下走进博物馆,他目光在馆内陈列的物品上一一扫过,神情激动。

李满仓注意到了老先生,赶忙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老先生紧紧握住李满仓的手,声音略带颤抖地说:“我终于又见到这些老物件了,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啊!”

李满仓忙说:“您老这话说得严重了,我们也就是想尽点心,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去。您看样子对这些东西很熟悉?”

老先生点了点头,缓缓说道:“熟悉啊,太熟悉了。我年轻的时候也跟着师傅学过这铸造手艺,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手艺没再往下传,这一晃都过去好些年了。今天看到你们把这技艺又重新拾掇起来,心里真是高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满仓眼睛一亮,说道:“原来是前辈啊,那可得多跟您取取经。现在这手艺虽说有了点起色,可在传承的路上还是有不少难题。”

老先生笑着摆摆手:“取经谈不上,咱们就是互相交流交流。我看现在这社会形势慢慢好起来了,你们赶上了好时候。不过,这传统技艺要想长久传承,关键还得靠年轻人。”

这时,棒梗走了过来,笑着说:“老先生您说得对,我们也一直在培养年轻人,让他们对这门手艺感兴趣。就怕这手艺太难,孩子们学不进去。”

老先生看了看棒梗,说道:“年轻人啊,想学东西哪有怕难的。我当年学手艺的时候,那条件可比现在艰苦多了。只要你们引导得好,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这手艺的魅力,他们自然就愿意学。”

李满仓深有感触地点点头:“前辈说得在理,我们现在也开了培训班,免费教年轻人。不过,还是有些年轻人觉得这手艺赚不了大钱,不愿意花心思。”

老先生微微皱眉,说道:“这想法可不对。老祖宗留下的这些手艺,那是无价之宝,不能光盯着钱看。等他们真正钻进去了,就会明白这其中的价值。”

正说着,一个学员跑过来,兴奋地说:“李师傅,我刚刚按照您教的方法,刻出来的花纹有进步了!”李满仓笑着对老先生说:“您看,这就是希望。”

老先生欣慰地笑了:“好啊,看到你们这样用心,我就放心了。这传统技艺啊,一定会在你们手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