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次辅副署权(1 / 2)

“真不让人安心!”

看着奏疏的朱由检,生气道。

他早就预料到今年换届不会平静,却仍旧没想到现在就有了这么多风波。

有些怠政的他,是不想理会这些烦心事的。

但是群臣却不让他闲着,不断给他找事做。

这让朱由检深刻认识到,为何很多皇帝的权力会丢失,甚至连任命大臣的权力都交给群臣廷推。

现在,掌握廷推的他,就不得不为这件事操心,想闲都无法闲下来:

『还是要定制度,让群臣按礼法办事。』

『现在是重制礼乐期间,只能多盯着了!』

心中思忖着这件事,朱由检召来杨景辰和刘宗周,让他们完善有关制度:

“朝廷以前的回避制度,多少有些粗疏。”

“职官法中,要专门定一章,把能写的都写进去。”

刘宗周就是负责制定礼乐,当然是希望礼法越多越好。

杨景辰听到后上奏道:

“臣奉命完善回避制度,近来多有思考。”

“回避源于后汉三互法,有本籍回避、姻亲回避、任官回避。”

“本籍回避就是回避原籍,地方长官不用当地人。”

“姻亲回避是需回避亲属籍贯。”

“任官回避则是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也就是如果甲州人在乙州任刺史,那么乙州人就不能在甲州任刺史。”

“三种回避办法,皆是针对地方官员。”

朱由检闻言颔首,赞许道:

“确实如此,三互法都是针对地方任官。”

“而且最终也没能阻止汉末军阀割据,需要继续完善。”

“杨卿觉得这是为什么?可以仔细说说。”

杨景辰对此是有思考的,当即回应皇帝道:

“三互法回避严密,甚至导致官员选用困难。”

“但是却也有粗疏之处,尤其是没有规定属官。”

“导致主官到地方不熟民情,只能征辟地方大族。”

“故而后汉豪强林立,最终军阀混战。”

“陛下将吏员升为低品级官员,并规定所有官员回避,可避免属官蟠踞。”

刘宗周闻言皱眉道:

“这些吏员升为官员回避了,还有谁熟悉地方呢?”

“不还是要用大族?”

杨景辰道:

“还有典史作为吏员之长,不用回避原籍。”

这是对县集议会的规定,典史作为吏员之长,可以列席集议会,传达集议决定。

但是这个典史是否能辅佐官员治理当地、是否出身当地大族,那就没规定了。

朱由检道:

“典史任期要有限制,最高不超过九年,要求用有功名的人。”

“还有,县官回避本县,府官回避本府,不用太过麻烦。”

“每次官吏任命,集议会成员要有一半左右留在集议会。”

“避免因为整体更换,导致地方失控。”

随口叮嘱了这些事,朱由检更关心的是督抚大臣回避。他向两人说道:

“以前的回避办法,更专注于亲属。”

“对师徒、乡党、社团等关系,却没具体规定。”

“新的回避制度一定要规定这些,把所有人际关系,全部纳入进去。”

“避免有人利用门生、乡党,操纵朝野格局。”

这是他下令完善回避制度时就提到的,最初就是为了限制师徒关系。

杨景辰就是这个办法的制定者,闻言当即说道:

“本朝完善了回避制度,规定凡父兄伯叔任两京堂上官,其弟男子侄有任科道官者对品改调。”

“又规定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从卑回避。”

“臣以为师徒关系,应如同父子兄弟叔侄,纳入从卑回避。”

“但是同乡、同社,关系不如亲属密切,可以稍宽一些。”

朱由检这下有兴趣了,知道杨景辰是为他的晋江党说话,饶有趣味地道:

“卿以为应该怎么放宽呢?”

“是说不用回避?”

杨景辰沉着地道:

“回避当然是要回避的,不能同属一个衙门。”

“臣以为更应该规定总数,避免被乡党、社团控制朝堂格局。”

“像是东林党人,陛下之前就确定卿相总数不超过两人。”

“臣以为可把这个办法,纳入回避制度。”

旁边的刘宗周急忙辩解道:

“陛下,东林党是阉党污蔑,从未组成党派。”

“这种不存在的党派,怎么规定回避?”

朱由检闻言叹气道: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东林党是否存在,朝堂上的人心里都知道,京察、选官时多有党同伐异。”

“所以朕才规定事实结党,把有结党营私、党同伐异行为的人员,纳入事实结党之列。”

“这些人整天想着如何打击异见者,和他们意见不一致就会受到讨伐。”

“回避制度一定要有事实结党,社团制度也要针对他们完善。”

“朝廷不能只限制注册社团的君子,对事实结党的小人也要有限制。”

“师徒关系也是如此,对事实师徒也要打击。”

向刘宗周解释了一下自己对事实结党、事实师徒的想法,朱由检叮嘱他制定相关礼法,又问杨景辰道:

“杨卿觉得,乡党、社团等应如何回避?”

杨景辰道:

“对朝廷来说,同乡应明确为同府。”

“确定同府、同社大臣,不得多于五位;卿相不得多于两位。”

“如果是亲戚、师徒,关系更加密切,卿相之间应回避,大臣不得多于两位。”

“例如黄掌院若是仍为大学士,他和成学士之间就应该回避。”

这个办法,正是朱由检想要实施的。

因为他早已察觉到,朝堂上的姻亲关系太多,有些盘根错节。

除了成基命和黄立极是姻亲外,林欲楫和张瑞图、王永光和崔景荣……这些人都是姻亲。

有了杨景辰提出的回避办法,这些人就不敢随意结亲了,避免因为回避制度无法登上高位。

这对打击裙带关系很有好处,所以朱由检对杨景辰的提议很赞赏,夸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