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后备大学士(1 / 2)

用次辅牵制首辅,自然是需要一系列制度的。

为了避免次辅空缺,朱由检道:

“首辅、次辅由朕直接任命,分配内阁职权。”

“如果首辅空缺,就由次辅暂代,署理首辅职务。”

“如果次辅空缺,则由其他大学士,按四辅大臣加衔依次暂代。”

“署理职务三个月以上,自动转为实任。”

确保皇帝怠政时,仍旧有首辅、次辅。

这种担心听起来很离谱,但是确实有可能。

因为万历后期,就经常是独相,内阁只有一人。

朱由检肯定不会这样做,但他不敢保证自己的后代会不会这样。

群臣同样如此,听到皇帝这个提议后不但没有反对,还积极提出建议。

首辅韩爌说道:

“大学士的数量,臣以为也应确定,至少要有四位。”

“确保首辅、次辅空缺时,另外两位大学士能够补上去。”

朱由检颔首认可,还说道:

“协办大学士同样,在正式大学士低于四位时,自动递补上去。”

“两京礼部尚书侍郎、其他翰林院出身的大臣、翰林院的学士,同样依次递补。”

“确保大学士不会空缺,不至于无人担任。”

“不过大学士的数额同样要限制,正式大学士加协办大学士要保持在个位数,不得超过九位。”

这是明确维持“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要把它写入礼法条文。

翰林院出身的官员对此觉得理所当然,其他衙门的官员,则是唉声叹气——

在皇帝允许内阁之外的大臣通过委员会职务分享票拟权力后,一些官员是有想法的,想趁着重制礼乐废除这个惯例。

但是皇帝显然对此很维护,在翰林官员执掌内阁的当下,他们根本破不开这个惯例。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惯例写入条文,成为正式的法律。

年轻有雄心的官员,更是定下了心,觉得一定要考入翰林院,以便将来有入阁的机会。

去年的翰林制度改革,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

确定首辅、次辅、大学士的递补规矩后,朱由检又强调道:

“内阁下发的公文,只要不是圣旨,就必须由中书监副署,加盖中书监印信。”

“未得中书监副署的公文一律无效,追究下发人员的责任。”

“这一点同样写入内阁制度,作为新的规矩。”

这条规矩,和不经内阁的旨意是中旨一样,是对上级的约束。

刚得到对外施政权力的韩爌张了张口,最终也没有说出反对——

连皇帝发圣旨都要受内阁限制,他们内阁的公文,受中书监限制也是应有之义。

只是这样一来,中书监的权力就随着内阁扩大了,拥有了制约内阁的权力。

而且这个权力是在中书监掌印手里,有些不安的韩爌,提议道:

“中书监也应建立委员会,决定如何用印。”

“正常用印不应受到阻拦,如果争议很大,臣请陛下圣裁。”

集议制是朱由检一直推行的,闻言当即点头:

“中书监可以设几个正五品的中书学士,组成中书监集议会。”

“中书监正和中书监掌印都是中书监的主官,都拥有否决权力。”

“王承恩,你和成学士一定要好好配合,完善中书制度。”